快乐,其实很简单——读王尔德《快乐王子》小时候,看过不少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长鼻子的皮诺曹、善良的灰姑娘、美丽的白雪公主……童话里的世界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美。现在的我,早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孩子,却仍然喜欢看童话故事。有人说,童话是专门写给小孩子们看的,其实不然:童话的主题是永恒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没有年龄界限的;而且,某些童话也许更适合成人看。《快乐王子》是爱尔兰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短篇童话,文字的优美自不必说,童话故事自身的美才是最动人的。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是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人们对他称羡不已。但我们的快乐王子其实并不快乐:夜晚的时候,一只路过的小燕子发现了王子的泪水——为城市中存在的丑恶和贫苦所流下的泪水。在王子的祈求下,小燕子取下了王子宝剑上那颗硕大的红宝石,取下了王子的双眼——两颗蓝宝石,取下了镶在王子身上的黄金叶子,将它们送给了那些处境艰难的人们,帮他们摆脱了困境,为他们带去了快乐。此时的快乐王子,“比一个要饭的乞丐强不了多少”了,但他却是快乐的,尽管他的雕像被市民推倒,尽管身体被放在炉里熔化,尽管心被扔在垃圾堆里。这时候的王子,才是真正的“快乐王子”。第一次看这篇童话的时候,我六岁,觉得快乐王子好可怜;第二次看这篇童话的时候,我十二岁,明白了王子的牺牲叫做“奉献”,觉得他好伟大;第三次看这篇童话的时候,我二十岁,终于理解了“快乐”的真谛——“快乐”,在于“被需要”;“快乐”,在于“付出”。被别人需要就是一种快乐。快乐王子是被需要的,当他知道城市里有很多的人正迫切需要自己的帮助时,他的内心固然是痛苦沉重的——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感到伤心难过,但他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一丝因被别人需要而产生的快乐呢?小燕子也是被需要的,快乐王子需要它的帮助,市民们也需要它的帮助。本来可以自顾自地飞往埃及去过冬的,但因为快乐王子的需要,因为市民们的需要,小燕子还是选择留了下来,虽然最后被冻死在了这个城市,但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燕子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反之,它是快乐的。人生价值的体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被别人需要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
我有一个很爱我的母亲。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为了自己的孩子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待到她的孩子终于长大了,她也苍老了:身形不再挺拔,精神也大不如前,甚至走路的时候步履都有一些蹒跚。终于工作了的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母亲此时最需要的是休息——已经操劳了大半辈子了啊。所以,工作以后的第一个大年回家时,我就“强迫”母亲什么都不许干,自己就像母亲从前那样大包大揽的开始做家务。我以为自己这样做,母亲是快乐的。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母亲就像一个孩子一样跟着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说什么都不肯坐下来休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拉着她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让她看。但母亲却转过了头,幽幽地说:“你不要嫌我老,我还能动,什么都能做。不要让我坐在这儿。看着你忙,我心里更急。”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我的自以为是给母亲造成了一种错觉,让她感到自己已经不再被需要了。这么多年来,虽然母亲一直很辛苦,但她却有一种被需要的快乐,可现在,我却在试图“剥夺”母亲的快乐。这已经是一种近似“残忍”的行为了。我发誓今后不再对任何人犯类似的错误,因为谁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快乐,不是么?“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快乐王子付出了,所以他是快乐的;小燕子付出了,所以它是快乐的;母亲付出了,所以她是快乐的……如果我们也付出了,那么我们也是快乐的。付出,其实很简单:见到同事朋友时,微笑着打个招呼;家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中,你可以立刻为他们倒上一杯开水或者沏上一杯热茶;看到家人在给你洗衣服,不妨上前帮帮忙;吃饭的时候,你可以帮忙拿拿碗筷、摆放桌椅;吃完了饭,可以帮忙收拾;公交车上看到行动不方便者,你不妨站起来对他说“我马上就到站了,您坐吧”;一出门,脚下踩了块香蕉皮,你不妨随手捡起将它扔进垃圾箱,不要担心这样做是否会有损你的身份,这只会使你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在“付出”的过程中,你会渐渐地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轻松和幸福的感觉,那就是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总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如果你一直都在“付出”,那么你就是快乐的。像快乐王子一样,做一个快乐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