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学心得最近在积极参加“国培”远程教育培训,前几天学习了特级教师薛晓光教授的《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里面提到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石。研读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教材研读,首先是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翔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但是这个教材研读是否一定是课前的备读呢?今天课堂中的一个小插曲就让我茅塞顿开。《巨人的花园》是四上第三组童话教学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足见本课在本单元的重要地位,课前,我除了对文章进行了不下五遍的研读,更是研读了好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最终确定了今天上课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理解故事的深意,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明白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在上本课之前,我重点设想引导学生比较朗读巨人的三次斥责孩子的语言,学生从中应该能体会出巨人的自私与冷酷。然后与后来巨人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分享的道理。但上到这里,学生读到这三次语言时,突然想到课
伊始学生对童话的认识。师:(齐读课题)巨人的花园,从课题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童话?生:(齐)巨人师:为什么呢?生:巨人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只有在童话世界里才会有。(看来,在孩子们眼中,童话和现实世界是截然分开的)想到这,我不禁要问自己,如果孩子们将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分得那么清楚,那么本文的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有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这一目标又如何来实现呢?孩子们真会学了课文就明白这个道理,是否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这只是个童话故事而已?也许是我的杞人忧天,但是如果能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中找到现实依据,相信孩子们的体会更加有现实意义。此时,我马上调整了一下教学策略,大家都从巨人的三次斥责孩子的话语中看到了巨人的自私与冷酷,但是,巨人是否天生就是这样呢?我适时补充了本篇童话的一则小故事:王尔德在故事里其实还有提到,因为巨人从小和别人长得不一样,所以他都没有朋友,非常孤单。这才有故事前面的外出旅行。此时,当孩子们再次读到巨人的话:“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那么,现在你们能站在巨人的角度,从课文里找找巨人为什么要大声斥责孩子们吗?于是,有聪明的孩子马上想到回到前面第
六自然段,“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了雪花……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学生读完之后,豁然开朗。生:经过了那样漫长的冬天,好不容易盼来了春天,巨人当然不希望被破坏,所以他赶走孩子们还是可以理解的。生2:我现在也有些同情巨人了,他要度过一个那么漫长的、孤独的而有没有希望的冬天,心情不好也是自然的。生3:长期没有朋友,巨人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后来他容易受到小男孩的启发知错能改,有快乐与别人一同分享的原因啊。这样下来,孩子们眼中的巨人似乎变得有血有肉了,虽有些冷酷无情,但也情有可原。这也为后来理解“巨人”的转变奠定了一个可供理解的逻辑基础。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童话世界其实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童话里的人,童话里的事,其实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的。于我来说,偶然的教学灵感,即时性的教材研读也非常重要,看来,教材研读也不一定非是课前研读不可啊!课堂即时生成的师生间的共同教材研读也是教材研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哪!正如薛教授所言,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
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给学生感知、思考与阅读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有坡可爬,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