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游艺民俗的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白鹿原》中游艺民俗的研究

ID:912521

大小:5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序言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雄奇史诗,它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建国后,长达半个世纪的陕西关中农村、农民的生活画卷。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白、鹿两家的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白鹿原上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事件,家仇国恨,交缠错综。陈忠实巧妙地抓住清末民初这一历史空间作为切入点,以白嘉轩、鹿子霖两家的兴衰反转、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透过关中平原在几千年封建历史的终结期间,中华民族的优秀与腐朽、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中的出现的大碰撞、大破坏与大组合,铺衍出真实的精彩人生,揭露出民族的秘史。从1993年《白鹿原》发表至今,研究该作品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文学家们研究的方向主要以文学、文艺学和美学为视角,着重于发掘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素质。而笔者则从研究较少的游艺民俗角度切入,对其进行学习与探究。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者们研究至今,还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由于学者们对民俗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民俗的分类也较为驳杂。王衍军的《中国民俗文化》中对民俗的定义是: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他认为民俗的分类包括:物质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1—3页.石应平的《中外民俗概论》中对民俗的定义是: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他把民俗分为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1—5页.另一方面,关于游艺民俗的定义及分类,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乌丙安先生毕生致力于民俗学的研究,对游艺民俗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他曾写道:“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的,还是动作表演的,或是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游戏、竞技也不例外。”乌丙安先生把游艺民俗分为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竟技与游戏等几类。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第348页.而乌尔沁的《中华民俗大观》中则是把游艺民俗称之为“娱乐游艺民俗”。他对娱乐游艺民俗的定义是:娱乐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游戏消遣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样式,它有一定类型性和模式性。他认为娱乐游艺民俗可分为节日娱乐民俗、日常娱乐民俗、竞技娱乐民俗、杂耍娱乐民俗四类。乌尔沁.中华民俗大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第304—307页.与之不同的是,罗曲的《民俗学概论》中把游艺民俗分为口头民俗学、民间娱乐习俗两类。罗曲.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212页.在本文中,笔者对民俗和游艺民俗进行定义及分类时,综合了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白鹿原》中所展现的民俗世界,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分类,以供学术界共同探讨。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一、民俗及游艺民俗笔者认为,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紧密联系传统与现实,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生生不息的生活文化现象。以研究对象的明确程度为依据,民俗可分为有形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游乐技艺民俗四大类。这其中,作为民俗主要分支之一的游艺民俗,在小说《白鹿原》中有着重要的体现。游艺民俗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游艺民俗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口头的“讲”、“唱”,到民间舞台的“表演”;从少年儿童的“游戏”,到成年男女的“竞技”,都有着丰富的活动趣味和自身的传承渊源。鉴于《白鹿原》一书中提及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民俗,笔者将游艺民俗划分为口头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两大类。二、《白鹿原》中游艺民俗的解读(一)口头民俗口头民俗就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民俗事项。包括叙事民俗(如神话故事、传说等)、语言民俗(如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音韵民俗(如民歌、歌谣等)三大类。王娟.民俗学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72—173页.1.叙事民俗——以《白鹿原》中的传说为例传说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及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白鹿原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具代表性的传说有两个,一是关于白鹿原的传说,二是关于灾难的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唧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看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这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7—18页.“白鹿”这一贯穿全书的灵魂意象,美丽而神奇。首先,“白鹿”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神圣光环,成为了道德的载体。“白鹿精魂”作为崇高的道德理念在白鹿原上久久流传,成为这个地方每家每户持家立身的准则,可称得上是优秀传统美德的综合体。在小说中有两个人是“白鹿”的化身,即圣人朱先生和纯真的白灵。他们的一生都和“白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在死后又都化身为“白鹿”。这一老一少集众多优秀的文化精神于一身,是真、善、美的象征。其次,“白鹿”无疑是原上所有人心中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是他们的精神信仰所在。“白鹿”犹如精灵一般,不时地出现在关中百姓的心目中和梦境中。白鹿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瘟疫祛除、毒虫减绝、万家乐康。它成了原上人的保护神,给他们诸多精神慰藉。原上人对“白鹿”的信仰,显示着他们对自然的崇拜、敬仰,象征着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处境的真实思考。关于灾难的传说出现在作品的第五章:传说又一年三伏天降流火,大如铜盆小如豆粒的火团火球倾泻下来,房屋焚为灰烬;人和牛马猪羊犬全被烧焦,无法搭救无计逃遁自然无一幸免;祠堂里的神轴和椽子檩条又一齐化为灰烬,村庄的历史又一次成为空白。至于蝗虫成精,疫疠滋漫,已经成为小灾小祸而不值一谈了。活在今天的白鹿村的老者平静地说,这个村子的住户永远超不过二百,人口冒不过一千,如果超出便有灾祸降临。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40页.对这个传说最深信不疑的人便是族长白嘉轩。在瘟疫、干旱等灾难面前,白嘉轩带领白鹿村的全体村民一起治病、祈福,最终渡过难关。瘟疫过后,“白嘉轩在思索人生奥秘的时候,总是想起自古流传着的一句咒语:白鹿村的人口总是冒不过一千,啥时候冒过了肯定就要发生灾难,人口一下子又得缩回到千人以下。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第一次经历了这个人口大回缩的过程而得以验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证那句咒语,便从怀疑到认定:白鹿村上空的冥冥苍穹之中,有一双监视着的眼睛,掌握着白鹿村乃至整个白鹿原上各个村庄人口的繁衍和稀稠……”。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309页.灾难的发生使白嘉轩相信了这个传说,也由此愈发坚定了他对“白鹿”的信仰,加深了对这方有神灵监视的乡土的热爱之情。作者此番对灾难的刻画,更加确定了“白鹿”在书中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2.语言民俗——以《白鹿原》中的俗语和谚语为例在《白鹿原》中,陈忠实恰当地使用了大量语义精彩、富有趣味的民间俗语。例如“海兽”、“羞先人”、“胡吹冒撂”、“雀儿头戴不起王冠”、“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肚子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露水没籽儿闲话没影儿”、“嫁出的女子泼出的水,卖了的骡马踢过的地”等。这些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构造语言个性的关中俗语,使得《白鹿原》的语言更贴近生活,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白鹿原》第十一章中,一支反革命部队驻扎在了白鹿原,并且强行征缴粮食,鹿兆鹏、黑娃和韩裁缝三人秘密策划后烧掉了白鹿仓的粮台。“烧疼了尻子的猴儿,急了不管谁都抓”恰到好处地点出了部队首领杨排长此时着急的心情及霸道蛮横的性格特点。第十二章中写到,白灵在城里上学,又参加革命,白嘉轩应全家人的要求去看望她并想带她回家,白灵却忙于抬尸体而不肯回白鹿原。白嘉轩无奈地回到家,跟家里人说“咱们为她担惊受怕险忽儿把心熬干,她可是谁也不想,只忙着抬死人埋死人……那是个海兽!”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28页.他这是责怪白灵的离经叛道。所以,“海兽”意为不念家人,不顾亲情,不知孝顺,徒让家人担惊受怕的在外闯荡的人。“海兽”一词,鲜明地展现了白灵反封建的斗争性格。第十四章中,鹿子霖被自己的共产党儿子整了一番,又丢掉了第一保障所乡约的头衔,“一头蹬脱了一头抹掉了——两只脚都没踩住”,形象地写出了鹿子霖尴尬的处境。这些具有哲理性、形象性、趣味性特点的俗语和谚语,为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使得故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推动情节的戏剧性发展。3.音韵民俗——以《白鹿原》中的歌谣为例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韵文作品。《白鹿原》中写到了生活气息浓厚,韵律感强烈,富有童真童趣的儿歌。“小翠……歪着脑袋笑着念起儿歌来:‘小哥哥,脾气嘎;跟人耍,不识耍;不识耍,拿屁打;打倒地,还要耍……’”;“小翠……口里还在念着歌曲儿:‘狗烧锅,猫擀面,狗择葱,猫砸蒜;一家子吃顿团圆饭……’”。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234页.小翠和芒娃儿在厨房做饭、聊天,小翠半开玩笑得念出了这两段儿歌,然而却十分认真地向芒娃儿表露出她深深的爱意,也逗得芒娃儿忍不住笑出来,由此缓解了两人因亲密接触引起的尴尬气氛。《白鹿原》中还写到了紧密联系生产、坚定豪迈、节奏律动强烈的劳动号子。“有人耐不住寂寞就吼喊起来,四野里由近及远串连起一片嘿……哟……哟……嘿……只存吼声而无字词的悠扬粗浑的号子……”。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252页.大饥馑结束后,在广阔的原野上,男人们辛勤耕作,吼起的号子带动了他们劳动的兴奋感,缓解了在烈日下挥舞锨板的疲劳。歌谣营造特定环境氛围,使得故事情节发展转入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中。(二)民间娱乐习俗1.《白鹿原》中的日常游戏《辞海》一书对游戏的解释为,“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游戏、活动性游戏、竞技性游戏。游戏一般都有规则,对发展智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编辑社,2009.第9页.一般人认为游戏是属于儿童的,而《辞海》中的定义就超越了儿童的范围。确实,游戏是儿童玩的比较多,但成年人也可以参与其中,体会游戏的乐趣。乡间的孩子把“割草砍柴、浮水、掏雀蛋”看作是最日常的游戏,“他们轻而易举地砍了一根柳树股儿,又折了一堆柔软的柳条儿,捋下皮来,用白生生的柳枝编织蚂蚱笼儿。”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47页.在鹿兆鹏、白孝文和黑娃三人眼中,走出学堂砍柳树股儿,编织蚂蚱笼就是一种游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玩具少之又少,孩子们的游戏以嬉戏玩闹成分居多,而这些游戏又离不开大自然,也就形成了自然之趣。当然,大人们并不是一味地忙于农耕,他们也会玩一些游戏。作品第十三章中“讲习班”开班典礼结束的那个晚上,田福贤来找鹿兆鹏:田福贤推门进来说:“杀两盘。”鹿兆鹏也突生兴致:“好好好!我这一向对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下棋兴趣淡了,咱俩玩‘狼吃娃’,或者耍‘媳妇跳井’行不行?”他们玩起了“狼吃娃”的游戏。除了这两种游戏白鹿原还流行一种更复杂的类似围棋的“纠方”游戏。这三种游戏都是在地上画出方格,选用石子泥团或树枝树叶为子儿,在各个村子风行不衰,一般人在小小年纪就学会入迷了。……田福贤嘴角叼着又长又粗的什邡卷烟得意他说:“兆鹏呀,看看你又输咧!我当狼你当娃,我的三条狼把你的十五个娃吃光吃净一个不剩;你当狼我当娃,我的十五个娃你只吃了俩,剩下十三个娃打死了你三条狼;不管当狼当娃你都赢不了嘛!”鹿兆鹏输急了说:“咱们耍媳妇跳井。”田福贤游刃有余他说:“行呀!就要‘媳妇跳井’。耍几回你肯定得朝井里跳儿回……”鹿兆鹏在地上用粉笔画好了格子说:“你先甭吓人呀!到底是我这个小媳妇跳井还是你这个老媳妇跳井,走着瞧吧!”田福贤不置可否,手下走出一步子儿得意地叫起来,“兆鹏呀,你又该跳井罗!跳啊往下跳!”连着耍了三回,鹿兆鹏输了三回,都是被对方逼堵得走投无路而跳进了象征着水井的方格……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35页.“狼吃娃”、“媳妇跳进”、“纠方”是白鹿原上特有的棋类游戏。在地上画出方格,选用石子泥团或树枝树叶为子儿,不要专门的棋盘,也不要统一的棋子,随时随地都能取材,可见这棋类游戏玩起来的方便性。鹿兆鹏近期在各个村子跑动才学会,可见这游戏在白鹿原上的流行程度;一般人在小小年纪就学会入迷了,田福贤对这乡间游戏更是乐而不疲,这些又能看出这游戏在原上的受欢迎程度。能玩的、能提供乐趣的游戏太少了,而这三类游戏为白鹿原上的男女老少带来了很多乐趣,大大丰富了单调的农耕生活,真切地反映出陕地百姓简单淳朴却不失趣味的生活状况。2.《白鹿原》中的戏曲杂艺(1)秦腔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中,戏曲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都将看戏当作独一无二的公共娱乐。不论遇到婚嫁、丰收、佳节喜事,还是丧葬白事,村庄里都会搭台唱戏,而看戏无疑成为了百姓的最佳消遣方式。“秦腔”,又称为“乱弹”,既是关中地区最受欢迎的戏曲文艺形式,又是关中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陈忠实从小就生活在秦腔艺术浸染的社会环境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中,他的血液中早已融入了秦腔的文艺精神和情趣神韵。所以在他文学创作过程中,显然已经吸收了秦腔自然畅快、慷慨激越、深沉浑厚的文化艺术营养。陈忠实曾经说:“如以时间而论,秦腔是我平生所看到的所有剧种中的第一个剧种;如就选择论,几十年过去,新老剧种或多或少都见识过一些,最后归根性的选择还是秦腔,或者说秦腔在我的关于戏剧欣赏的选择里,是不可动摇的。”陈忠实.惹眼的《秦之声》[A].陈忠实.原下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1页.《白鹿原》正是他听着秦腔写出来的,陈忠实完美地将秦腔融入到这部作品中,就像糖融入水一般。《白鹿原》中多处点出人们对秦腔的痴迷,凸显了秦腔在白鹿原上的地位之高。“鹿子霖住在兆海那儿,每天早晨到老孙馆子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晚上到三意社去欣赏秦腔”。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67页.“鹿三是个戏迷,逢着哪个村子唱戏,甚或某户人家办理丧事请吹鼓手为死人安堂下葬唱乱弹,他都要赶去看一场听一回过一过戏瘾”。“白孝文也是个戏迷,白鹿原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是秦腔戏的崇拜者爱好者,看戏是白孝文唯一的喜好唯一的娱乐”。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68页.白鹿原上的人们沉醉于秦腔,把它当做了超越苦难生活的“圣歌”,人们更是从秦腔里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寄托。秦腔在《白鹿原》中对人物塑造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常常用秦腔戏中的人物、情节来比照《白鹿原》中人物的命运遭遇。第十六章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陈忠实巧妙地运用秦腔戏映照了人物命运的转折。本戏《葫芦峪》之前加演折子戏《走南阳》,被王莽追赶着的刘秀慌不择路饥渴交困,遇见一位到田里送饭村姑,戏剧便在刘秀与这位村姑之间展开。刘秀此时没有了皇帝的架势纯粹是一个死皮赖娃,不仅哄唆得村姑向他奉献出篮子里的蒸馍和瓦罐里的麦仁汤,而且在吃饱喝胀有了精神之后便耍骚使拐调戏起村姑来了:“今日里吃了你半个馍,我封你昭阳坐正官。”刘秀唱着许诺着就伸手去摸村姑的脸蛋儿。“今日里吃了你两个半个馍,我封你昭阳坐正宫。”刘秀唱着许诺着又撩起腰带摔打到村姑的前档里。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68—169页.贺家坊的“忙罢会日”,贺耀祖请来了南原久负盛名的麻子红戏班连演三天三夜。把看戏当成唯一爱好的白孝文怎能不去?他站在台子靠后人群稍微疏松的地方,看着台上演的“刘秀调戏村姑”,觉得“这样的酸戏未免有碍观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瞻伤风败俗教唆学坏”,此时的白孝文依然有着族长继承人的觉悟。而当这出戏渲染完轻佻迷色的气氛后,田小娥出现了。在她的强迫下,白孝文被拽进了砖瓦窑。秦腔戏表演的内容正好和田小娥勾引白孝文这一情节相呼应。在此之后,沉迷于田小娥美色的白孝文彻底堕落了,不仅失去了族长继承人的资格,而且被迫和白嘉轩分家。在鹿子霖设计的阴谋下,吸上大烟的白孝文卖房、卖地,又恰好赶上大饥荒,白孝文为了过活只能去乞讨。陈忠实把秦腔嵌入到小说文本中,真切地将白孝文的命运起伏展现出来。(2)锣鼓班子“锣鼓班子”,也是在关中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文化艺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陕西锣鼓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节奏明快、粗犷强劲、激昂高越、形式多变、气势宏大。在关中平原,每一个村子都有着自己的锣鼓班子,每逢岁时佳节,或有其他喜事,就会组织起来敲打,以传达开心愉悦之情,当然也有例外。当国民革命的风吹到白鹿原,黑娃和鹿兆鹏带头在原上掀起了乡村革命运动。为了宣传革命精神,他们策划开办了“讲习班”,而在开班当天请来贺家坊的锣鼓班子,敲起了《风搅雪》。“贺家坊的锣鼓班子敲的是瓷豆儿家伙,也叫硬家伙,雄壮、激昂,震撼人心,却算不得原上最好的锣鼓班子。在白鹿原最富盛名的锣鼓班子是白鹿村的酥家伙,其声细淑婉转,听来优雅悦耳。”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34页.虽然“白鹿村锣鼓班子的班头是白嘉轩,敲得一手好鼓,鼓点儿是整个锣鼓的核心是灵魂是指挥。”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135页.但作为族长的白嘉轩自然是不会领着白鹿村的锣鼓班子给黑娃们凑热闹。一族之长的白嘉轩,平时给人以仁爱忠义、坚持原则的印象,书中却通过锣鼓班子的描写,道出了他令人赞叹的艺术才能。作者也通过对白鹿村“酥家伙”的赞扬,凸显出白鹿村在白鹿原上的显赫地位。3.《白鹿原》中的竞技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性。传统的民间竞技活动可以分为体力竞技、技巧竞技和技艺竞技三类。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9页.《白鹿原》中唯一的竞技游戏是清明节扫墓后的荡秋千。荡秋千本是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一种技巧类竞技的游戏,然而白鹿原上的人们硬是玩出了不同的花样,更是把这项竞技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在清明节扫墓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竞技争强好胜的性质被淡化了,增强的是欢乐、浪漫的情趣。这是白鹿原上少有的无拘无束的最洒脱、最自由的光景,更是白鹿原上的最难得狂欢节。黑娃把一条擀杖粗的皮绳拴到后腰里的裤带上,猴子一样灵巧轻捷地攀爬上去,皮绳在权股上拴绾结实,两条皮绳在离地三尺的地方绾系着一块木板。为了让众人心地踏实而不担忧皮绳松扣,黑娃率先跳上踩板第一个荡起来。黑娃第一个就把秋千荡高到极限,人在空呈现出脚朝上头在下的倒立姿势;脚下的踩板撞上某一条树枝成为荡得最高的标志,随后陆续跨上秋千的人就企图打破那个纪录。黑娃的姿势也是最洒脱最优美的,秋千荡到半空时,两臂撑开和身体构成一个十字;收缩双臂时部皮绳在空中就发出啪啪的颤响,令胆小的人发出一阵欢呼又一阵阵惊叹,能够把秋千荡到黑娃那样高的人还有几个,有年轻人也有壮年汉子,白嘉轩总是在众人都试过一回之后方上架子,启动的动作有力却笨拙,他只能荡到两条皮绳在空中拉直摆平的高度,那形体像乎展双翅沉稳盘旋在苍穹的一只老鹰。而鹿子霖一上秋千就引起满场喧哗。他不是以高度取胜,而是以花样见长。他一会儿坐在踩板上,一会儿又睡在上面;他敢于双足离开踩板只凭双子攥住皮绳,并瘵身体缩成一团;他可以腾出一只手捏住鼻子在空中擤鼻涕,故意努出一连的响屁,惹得树下一片亲呢的叫骂。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第275—276页.毫无疑问,黑娃是荡秋千的高手,他能把秋千荡到高的极限,还有着最洒脱最优美的姿势;白嘉轩的动作沉稳有力又有些笨拙;而鹿子霖则是以花样见长。但在这里,人们不追求谁是第一,追求的只是难得的轻松和愉快。荡秋千给农耕传家的白鹿原带来了少有的欢笑声,只有这一天,人们的身心才有可能完全放松。但是在这以后,白鹿原历经了血雨腥风,这样的欢乐与自由不复存在。清明节后的荡秋千活动既是对宗法制度社会里,长幼尊卑,秩序森严的封建意识的批判,又是对历经灾难的劳苦大众的同情。三、《白鹿原》中游艺民俗的价值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民俗是构成民族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作家们在创作时,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利用民俗事项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小说《白鹿原》借陕西关中平原的各种游艺民俗事项,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雄奇瑰丽的关中民俗风情画,展示着独特的价值。(一)游艺民俗对小说自身的影响1.游艺民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结构跌宕起伏“白鹿”的传说,美丽神奇,而“白鹿”这个意象更是贯穿了全文。小说开头写了白嘉轩六娶六亡的事情,他的人生陷入了只办红、白两事的困境。这样的开头营造了小说神秘而悲怆的氛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悲剧的叙事基调。为了祛除家里的晦气,白嘉轩大雪天去请阴阳风水先生。却在巧合下发现了“白鹿”,此后,白嘉轩走出人生低谷,巧取风水地,娶仙草,种罂粟,发家致富,家族人丁兴旺。这个传说意象的出现为主人公整个命运的改变埋下了伏笔。秦腔《走南阳》轻佻迷色的气氛,正好与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的情景呼应,也预示着白孝文逐渐被田小娥拉下了水而堕落成败家子。恰在这时,白鹿两家遭土匪抢劫。白鹿村的“忙罢会”依旧要演戏,麻子红得知白嘉轩晌午要来看戏,特地将原来的演出临时改成白嘉轩喜欢的杨家将戏《金沙滩》。遭受土匪抢劫,又被打断腰杆的白嘉轩与《金沙滩》中老将杨继业心境相似,秦腔《金沙滩》无疑将白鹿村遭土匪抢劫后弥漫的悲怆气氛推到高潮。2.游艺民俗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白鹿原》中关于“白鹿”的神异传说,关于白家槐木匣子的传说,白鹿书院院主朱先生的种种神化故事,都增加了小说的魔幻神秘色彩。“狼吃娃”、“媳妇跳进”、“纠方”这三类白鹿原上特有的棋类游戏,给读者带了新鲜感,也容易勾起好奇心理。读者在阅读下棋规则时,会下意识地和现在流行的象棋、围棋作比较,看看这三类游戏到底有何新奇之处。陈忠实对“荡秋千”这唯一的竞技游戏的详细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深刻体会到白鹿原上的人们在这一天愉悦、自由、轻松的心情,也更能体会“男女老幼不分,门族尊卑不论”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游艺民俗,给小说增添了不少可读性。(二)游艺民俗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对读者来说,游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一方面具有审美性,通过阅读各种有趣的游艺民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参与性,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参与其事,能真切地体验其境、感受其情。一些好的游艺民俗还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对作家来说,他们在作品中展现出特定地域的游艺民俗意象,一方面能配合该地域具有的其他种类民俗进行描写,显示出鲜活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这些意象一旦融入社会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特定内涵,就能体现出更加深广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对于白鹿原地理原型——陕西西安东郊的“白鹿原”的百姓来说,《白鹿原》中有趣的游艺民俗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富有特色的游艺民俗的形式与内容还能给人们以影响,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甚至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结语《白鹿原》被誉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篇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内蕴和成熟的艺术技巧,以文学为形式,以关中平原的各种习俗为依托,向读者展现了白、鹿两个家族历史慢慢变迁的过程,进而探视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发掘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游艺民俗作为民俗的重要分支之一,与其他民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陕西关中平原的民俗世界。虽然游艺民俗相对于书中展现的民俗世界来说只有少量的元素,但它却渗透进了整部小说,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丰富文章语言趣味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出现,游艺民俗也将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一些甚至会从人们生活中消失。因而,在研究游艺民俗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这些特有的文化,以便供后人学者进行研究探讨。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周小兰.浅析《白鹿原》的仪式文化——从神话到民俗到宗族[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6).[2]周循.《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王亚丽.在秦腔与小说之间——由陈忠实与秦腔说起[J].当代戏剧,2011(5).[4]王亚丽.在民俗与小说之间——论陈忠实写作民俗兴趣发生的原因[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5).[5]李丽芳.浅谈《白鹿原》里的宗族世界[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7).[6]李萌萌.浅谈《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7]张恒.《白鹿原》的民俗描写与阅读趣味[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11).[8]张恒.《白鹿原》居住民俗的认识价值[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10).[9]高蕾.白鹿原民俗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08(3).[10]张莹.陈忠实小说与秦地民俗文化[J].唐都学刊,2008(1).[11]金鸿雁.《白鹿原》的民俗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12]张恒.《白鹿原》饮食习俗文化内涵[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7).[13]陈忠实.惹眼的《秦之声》[A].陈忠实.原下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雷达.废墟上的精魂[A].白鹿原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5页共15页 本科毕业论文[15]杨姝琼.《白鹿原》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16]金鸿雁.论《白鹿原》中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D].延吉:延边大学,2007.[17]张琼.论《白鹿原》与民俗文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8]王娟.民俗学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罗曲.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乌尔沁.中华民俗大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2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编辑社,2009.[22]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23]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5]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2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第15页共1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