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跨越千古的寂寞——由《故事新编》看鲁迅先生自古以来研究历史的,即那种对于历史情有独钟的不外乎两种:一是将历史作为成就现实中事业的补助手段,以之作为自己的一种借用工具,如同司马迁之于《史记》司马光之于《资治通鉴》,多数的史官也是此类之人;另一类则是将自己埋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以历史埋葬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愤恨,正如同清朝嘉靖学派和先生之辈。当然历史本身是无法还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变得无法澄清或者说是很难找到些许的真实的痕迹。当然即使我们身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即使身为见证者依然不能够证明其是否是事实本来的样子,这样更不必说后世的人了。当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大部分是记载于史书的,这些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资料大部分无疑是经过了著书者大部分是统治者的个人删改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历史的片面性乃至是个人性。之所以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历史本身具有很大的个性化,每个人均有自己的一部历史。当然大部分人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消逝或是生命的结束就彻底的消失了,也许有一部分留在了他人的历史中得到延续或者是改变乃至是消逝。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历史得到了人类历史主体的延续或者是扩大化,甚至扩展成为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是一个邦国的历史。对于其的真假诠释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当然多数是后人在以自己的感情将其改变着。既然历史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们在读鲁迅先生的这本貌似是改编的笑料或者是解构历史的书时,我们必须要看到鲁迅先生在其中所深深凝结的自己的浓浓的悲切之情。这种悲切之情也许也就是另一种含泪的微笑吧!先生应该不是真心的喜欢历史的至少不是身心研究历史的人。毕竟中国的历史正如先生所言只是两个奴隶的时代。先生在历史中唯一找得到的恐怕也只是悲伤和失望甚至是愤怒了。但是先生在现实之中得到的只是更加的伤悲,因而只能在较为好一些的地方驻足了,而这个地方恐怕只有这历史故纸堆这一方区域了。这些文字无疑是先生对于现实失望的产物,当时的先生已经处于人生的晚期了,经过长久的奋争和失望的经历,先生无疑已经倦了累了。先生首先也是个人因而这种人之常情的疲倦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也感谢这种疲倦,我们才看到了这部作品,这部先生唯一的关于历史题材的作品。这本书中的每一篇作品几乎都有关于笑话的存在,很多更是本身就是可笑的存在。可是这些笑话的背后全是令人心酸的泪。女娲造了很多的人,可是自己造的人却有所谓的“君子”之流的存在,这些自以为是的“君子”
指责着没有衣服的女娲。女娲死后身体更是成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孩子的战争争夺之地。后羿,曾经的王者,一柄神弓解救了天下苍生,更是使自身被传为了英雄。可是当一切成为过去,当这个世道已经不需要他的弓箭的时候,曾经的英雄就变得难以度日了,最后连老婆也弃他而去。而后羿只能拿出弓箭,却无法像过去那样把月亮像太阳那般的射下来,也许后羿也明白了世道的改变无法逆转了吧!伯夷叔齐,在文中则是让人感觉到深深地可笑的存在,在他们而言时间是大饼,道义是先祖的好,满脑子的都是自己以为的道义,更是以自己那看来很是可笑的方式坚持着所谓的真理。现实之中则是处处无法生存无法沟通,既找不到生存的方式又无法找到生存的理由,最终只能双双饿死在首阳山的洞中。大禹治水中,大禹奔走不停,可是那些所谓的官员和学者却是侃侃空谈着,自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功臣。百姓生活与水深火热中,他们则是只顾管好自己的生活,并且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自己吃着不错的食物就认为天下人生活的一定就都很是美好了。文中的老百姓也无疑是刻画出了国人性格中延续了千百年的缺陷。在其他的故事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和和许许多多的笑话存在,这些可笑的人办出了很多可笑的事情。现代语言的运用,现代行为的展现,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的融合,加之鲁迅先生独具一格的幽默讽刺,我们在这些故事之中感觉到的不仅仅是那种可笑,更多的则是那种古今交错的悲伤。古时的圣人,古时的贤者,古时道德伦理的标榜之举,到了这里全部是那样的荒唐,那样的可笑。我们经常说“人心不古,古风不存”之类的话,我们对于先人的很多事情只能深深地仰望着。在古代君子是拿得上台面的最小的角色,今天我们则是将之放置在了一个现代人基本上无法达到的高度;古代立德之人不乏其数,现代的我们则是沦落到立功为最上了,立言也是很多人一生难以企及的高度了。当然现在的很多人都要在人生的顶端时期留下一些所谓的“道德成果”,下面更是有数不清的苍蝇把本来只有个把文字的东西诠释成了浩浩汤汤的文海。当然最后的结果不过是和很多的歌星之流差不多,成为了泯然众人的存在,至于那些苍蝇的产物更是只能是内部人互相夸口称颂的一点东西而已。当然最终的结局无非是多砍伐了几棵树,多浪费了几杯墨而已。当然我们必须感谢一些类似于“学者”的存在,他们的存在不但是使这些垃圾一时之间喧嚣异常而且成为了很多有所心思的人不得不吃的垃圾食品,更甚至是成为证明其是否先进的表现。也许只有在鲁迅先生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丝满足,至少古代不比现代好多少,起码是相当的。当然正如前文所言,历史是不可重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并非真正的历史,加之人们的往昔怀念美好倾向导致了历史看起来要好很多。先生书中的历史是个相反,起码是历史的现实面目而已。当然这里的历史只是先生一人的历史而已。书中那令人难以忍受的笑之下是先生心头的寂寞,是先生现实之无法排解的苦痛在历史素材诠释之下的一种无能为力而已。正如戏子在舞台上笑着,可是在她的面具下,流淌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总要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的,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看到历史的现实的本来面目。我们不能沉醉于那浅显的表层,就如同我们不能沉醉于那所谓的“盛世”。对待文学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看到先生写了笑就认为先生在笑。先生的笑是写给那些当权者的,只有那些笑之下的泪水才是先生自己的也是先生希望后人可以真正去看的。先生是在哭泣的,为民族,为国人,为青年,为自己。先生自身是寂寞的,呐喊彷徨,一切都是那样的徒然,先生只是一个小小的玩弄文字的人,先生也是知道自己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的。先生只是安静的写着,用自己的文字试图去唤醒一些人,特别是一代青年人。我们已然无法改变先生的寂寞,但是希望我们自己以及后人不再如先生般的寂寞。有些笑,是在掩盖无声的哭泣;有些喧嚣是在掩盖跨越千古的深深寂寞。周星驰的喜剧无疑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周星驰在剧中的嘻哈无疑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他的大部分的喜剧之中掺杂的乃至是深含在内部的无疑也是小市民的苦痛。周星驰在荧幕下无疑也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也许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喜剧之下不是欢笑。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特别是在文学的历史之中,喜剧无意识极少的,特别是以搞笑的成分为主的文字更加的稀少。中国的曾经一段时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佛教的传播中,佛教如此庄严的事情如此庄严的事物却发生了嘻哈式的笑佛骂佛,这无疑是一种有悖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事情。可是其的发生却是一种必然。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很是繁盛的阶段的时候,相反的事物方面必然会产生。佛教是庄严的,其的反面无疑就是嘻哈。而能够达到“嘻哈”阶段的无疑都是佛学中的大师,否则他们是没有那种能力和眼力可以洞穿这层虚幻的表层的。他们才是得到了佛的真意的人,他们才是礼佛最为虔诚的人。同样先生在某一方面而言也是深得中国古文化内涵的人。正是因为深得了中国古文化特别是封建文化的内涵,先生才能够看穿那层封建伦理的厚重的外衣,看到了那下面的深藏于外衣之下的国民精神。先生解构了封建精神的那层没有丝毫人情味的面具,甚至与那些骂佛的佛学大师无疑是在各自的领域做了同等的事情,而他们无疑注定了孤独。任何先进的事物无疑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孤军奋战的,思想的创立者更是如此。很多的思想家在世的时候都是少有支持者的,因而他们的生活无疑是极为孤独寂寥的。他们的思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可一般而言都是要等到他们的生命终结之后的很久,当他们的思想得到喧嚣的机会之时,他们已经孤独的睡下了。我不知道这究竟算是谁的悲哀,这究竟算是谁的过错,也许这就是伟大的思想的持有者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寂寞,孤独,千古之后,也许有人懂!只是也许而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