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

ID:913279

大小:907 KB

页数:6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程:大学语文·主讲:张海元200411162004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846年,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宣宗李忱(chen)欲拜白居易为宰相,不料已75岁高龄的白居易在当年八月就去世了。宣宗惋惜不已,赋诗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叫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乐天)行人:指外国使节。 白居易的青少年时代因战乱而有过一段颠沛流离、骨肉离散的经历,20岁开始为苦读求仕时期。德宗贞元十四年(798)27岁的白居易始参加乡试。28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应试,考卷被宣州刺史进贡长安应进士试,德宗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中进士第。(“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31岁,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订交。32岁。春,授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入甲等,居易以对策语直入乙等,随后授周厔县尉。12月写作《长恨歌》,时年35岁。 元和三年,授左拾遗。其《新乐府》50首(咏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至元和年间事);《秦中吟》10首(写德宗贞元至元和之间在长安见闻中之可悲之事)写于贞元、元和之间(即写于写作《长恨歌〉的前后)。元和十年(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作了另一杰作《琵琶行》和著名的《与元九书》,其后担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有政声。但内心逐渐趋向消极,以诗酒蓄妓取乐,又潜心释氏,“无复长安之心”,也极少再写讽喻诗。今存诗35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在逃往四川途中发生“马嵬之变”,宰相杨国忠被哗变禁军处死,杨贵妃亦受诛连。入蜀后,留守长安的肃宗在灵武即位,唐玄宗大权旁落。事隔五十年后,元和元年,35岁的白居易被派谴至马嵬坡附近的的周厔县当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游览仙游寺,谈起五十年前的“天宝遗事”,不胜感慨。经王质夫提议,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陈鸿则在歌成后写了《长恨歌传》。 请欣赏配乐朗诵.长恨歌(全).ram 重点关注●以汉代唐的写法●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唐玄宗的态度●对杨玉环的描写●细节描写●“恨”的涵义 全诗用“以汉代唐”的写法,分四个层次。首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落笔,由思而求,由求而得,由得而宠,是为长恨之因。次层写“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避难四川,途中发生马嵬之变,玄宗痛失爱妃,是为长恨之始。第三层,写时局好转,玄宗返回长安,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使玄宗触处成愁,夜不能寐。失妃失权,恨上加恨。最后,写方士寻觅贵妃魂魄,几经曲折,终于在海外仙山找到。贵妃深情款款,誓词重寄,然人天相隔,旧梦难圆,只落下遗恨绵绵的结局。情节概述 名句赏析 汉皇是汉武帝,实指唐玄宗,是以汉代唐的写法。值得注意的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使然,而是有深刻用意的:唐玄宗宠杨贵妃与汉武帝宠李夫人实有明显的映照关系.“汉皇重色思倾国” 此诗用的汉代唐”的写法,后面写“安史之乱”爆发与“渔阳”、回到长安后的“太液”(池)、“未央”(宫)、“长生殿”;方士寻觅贵妃的情节都呼应了“汉”。汉代国力强盛,威震遐迩,所以外国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唐开元之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人自称。这是一种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到诗里。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犹未已”,以武皇代汉武帝。高适《燕歌行》序云:“开元二十六年……”,但诗的开头却用:“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所以,在唐诗中“以汉代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避讳无关。 唐玄宗与汉武帝均是一代英主,不但在事业上有可比性,在私生活上也有相似之处:⑴汉武帝因听宫廷歌手李延年唱“北方有佳人……”,而当真,打听起歌中的“佳人”是谁,后来果真把歌手的妹妹诏进宫,封为夫人。与唐玄宗派人四出选美有相似之处。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李夫人李妍则是妓女出身,入宫时都不是未婚少女。⑵《传》曰:杨玉环与李夫人比较:鬓发腻理,纤穠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汉武帝宠李夫人,唐玄宗宠杨贵妃。⑶李延年、李广利兄弟因李夫人而封侯拜相(前者由宫廷艺人封協律都尉,佩二千年石印,与上卧起如夫妇;除贰师将军,为汉血马种遠征大宛。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武帝认为是贬低他的妻舅),杨氏也“姊妹弟兄皆列土”。⑷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极思念李夫人;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思念也见于史书。白居易另有《李夫人》一诗,可参读。 “食、色,性也”,然在白居易看来,“重色”却非人君所当为。《策林》云:“人君非无欲也……盖有欲则节之”,“是以君王之修身化下也,宫室有制,服食有度,声色有节……”。写唐玄宗“重色思倾国”,可谓诛心之论。如何理解“重色”“好色而不淫” 通观全诗,种种事端皆由重色而起,绵绵长恨,皆因“重色”而来,以此开篇,有高屋建瓴,统摄全诗之势。如何理解“重色”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什么不按史实写?不是避讳,是受“以汉代唐影响”而回避.儿媳?——与“汉皇”的情况相差太远妓女?——与“唐皇”的情况相差太远 对杨玉环身世,为什么不直写是“儿媳妇”?有写人认为是为玄宗讳,其实不然。唐代汉胡融合,婚俗深受胡风影响,贞节观念淡薄,寡妇再嫁很平常,特别是贵族女子。子与母、叔与嫂结婚司空见惯。《晋书·四夷·吐谷浑传》载:“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诸嫂。”这种现象一直沿续至隋唐时代。唐室隐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与高祖所宠张婕妤、尹德妃淫乱,(注:《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太宗才人武则天,后又为高宗昭仪,以及玄宗娶儿媳杨玉环为贵妃等,纯系胡族原始的群婚风俗在唐人中的表现。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注:《朱子语类》卷116。)唐玄宗占有儿媳,今天看来是丑闻,但在当时不奇怪。何况唐玄宗利用权势,做了巧妙的处理。他先是“批准”杨贵妃出家,给人夫妻失谐、主动离婚的印象,出家七年再封为贵妃,合情和法。 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白居易对杨氏之美有相当出色的描写。她不仅天生丽质,且有迷人的风韵。此两句写贵妃的第一次亮相,先从正面作神态细节的刻画,再用其他宫女作侧面衬托。于正面描写,作者抓住最能传神的“眸”字及动感十足的“回”字来落笔,把杨玉环含情脉脉,似羞还顾,笑靥如花,千娇百媚的神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六宫粉黛无颜色”则以唐玄宗为视角,既以“六宫粉黛无颜色”衬托出杨玉环倾城倾国之貌,亦写出了玄宗素愿得偿的惊喜与满足,十分传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正面最传神“眸”极富动感的“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侧面唐玄宗的感受衬托后宫佳丽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两句写“安史之乱”爆发。对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暗示,笔法之简练、手法之巧妙实在令惊叹。这两句不仅交代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且把唐玄宗获得安禄山叛乱消息的时间、地点安排在他与杨玉环在骊山寻欢作乐之时,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作者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可谓春秋笔法。 白居易《胡旋女》:戒近习也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帐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軸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白居易集卷三讽喻三》)关于李杨作乐与安史之乱的关系,另有《胡旋女》可参读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新丰绿树起尘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可见不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看法. 白居易《骊宫高》: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吾君(按:指宪宗)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嘻。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骊宫高处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不来兮为万人。——(《白居易集第四卷·讽喻诗四》73页赞扬宪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玄宗的不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数句写马嵬之变。按照史实,唐玄宗在禁军头目陈玄礼的胁逼下,赐杨贵妃自缢。而白居易却对史实作了适当的艺术加工,让杨贵妃死在唐玄宗的马前,让唐玄宗眼睁睁地看着杨玉环在其眼皮底下死去,这种巧妙的失实,大大加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且有一种令人回味弦外之音。“君王掩面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两句,把唐玄宗欲救不能、又不忍舍弃;不敢正视,又忍不住要“回看”的矛盾、痛苦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故是个极富于表现力的细节。 数句写唐玄宗由秦入蜀途中的情形。作者把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漫漫的黄沙、萧瑟的秋风,萦回曲折、高入云端的栈道、峥嵘崔巍的雄关剑阁,峨眉山下昏暗的日色、无光的旌旗和稀稀落落的行人等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色彩灰暗、景况凄凉的落难帝王入蜀图,很好地烘托出唐玄宗失妃后悲凉的心境。“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与前面“以哀景写哀”不同,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青山碧水,景色怡人,但对于唐玄宗来说,恰恰容易触发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而倍增时下的孤独与悲凉之感。正如王夫之所云:“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圣主”二字貌似颂扬,却给人酸溜溜的感觉:一代英主,何以落到如此地步呢?此处何以用“圣主”二字,实在耐人寻味。“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这是写回到长安城西门外时的情形。“君臣相顾尽沾衣”,不是喜极而泣,也不是悲喜交集,而是物是人非、前路茫茫的悲戚。玄宗入蜀后,留守长安的肃宗在灵武即位,而封玄宗为太上皇。如今玄宗所乘坐的虽然还是“龙御”,但大唐江山已换了主子,局面已无法由他来控制了。“信马归”三字,极有表现力,勒马的缰绳已失,只好如飘絮浮萍,任凭命运的安排了。“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西宫南内,几多难言之隐;秋草落叶,难觅当年气象。世事之沧桑、主子的失势,使梨园弟子、椒房阿监尚且急速苍老,丧权失妃的玄宗,更何以堪?侧面描写,有时能给读者留下比直接的描写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玄宗回京后,初居“南内”兴庆宫“,李辅国挑拨肃宗父子关系,假诏强迁玄宗到”西内“甘露殿,流贬高力士等旧臣,原来的宫人也不准留在宫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夕殿萤飞思悄然”八句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周围环境气氛的烘托、景物的反衬(如写殿宇之荒凉,几同城郊破庙;以“鸳鸯瓦”、“翡翠衾”反衬玄宗之形单影只),通过“挑灯”这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主人公感觉的前后变化(当初是“春宵苦短”,如今是“迟迟钟鼓”;当初是“芙蓉帐暖”,现在是“翡翠衾寒”)、希望(来入梦)与失望(不曾来)的反差等,把唐玄宗晚景的孤独凄凉,和对杨贵妃难于排遣的绵绵思念,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是《长恨歌》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 寻觅杨贵妃的过程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颇具浪漫色彩,在白诗中别具一格。有论者认为这是作者据民间传说写成,而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则谓乃乐天首创;当然也非凿空乱道,而是本于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作品的开头既以“汉皇”落笔,结尾借用李夫人的故事也是顺理成章的。寻觅杨贵妃的过程 鲍溶李夫人歌璿(璇)闺羽帐华烛陈,方士夜降夫人神。葳蕤半露芙蓉色,窈窕将期环珮身。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颦黛含犀竟不言,春思秋怨谁能问。欲求巧笑如生时,歌尘在空瑟衔丝。神来未及梦相见,帝比初亡心更悲。爱之欲其生又死,东流万代无回水。宫漏丁丁夜向晨,烟消雾散愁方士。 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李夫人死后,武帝十分想念她。一个叫少翁的齐人,投其所思,说自己能使汉武帝重见他心爱的李夫人。汉武帝听了,立即把少翁召进宫。齐少翁在晚上用”方术”为李夫人招魂,在房中挂帷幕,武帝透过帷幕看,果然像李夫人,非常高兴,但却不会说话。(见《史记•孝武本纪》) ●仙山贵妃之风韵、凄美更胜尘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之刻画,出神入化,虽“粗服乱头,不减国色”者也;“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妙喻,则化腐朽为神奇,令人绝倒。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长恨歌传》中“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白居易却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表述,反映出“史笔“与“诗笔”的区别。生动准确的比喻、深刻的内涵和精致句法,更使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比翼鸟”、“连理枝”已成为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比翼鸟”、“连理枝”的意象含有平等的意味,使李杨爱情升华到新的境界。不过在白居易的思想中能有这种男女平等的观念吗?恐怕用“形象大于思想”来解释更符合实际。 此恨绵绵.恨:怨;遗憾 主题分析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见仁见智。从作品看,诗歌的前半部分对唐玄宗的重色宠妃荒政流露出明显的怨讽之意,马嵬事变后,玄宗丧权失妃、晚景凄凉,作者的笔锋却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极力渲染他对贵妃的刻骨相思,甚至挥洒平生绝无仅有的浪漫笔调,别出心裁地演绎出一段迷离恍惚、跌宕起伏的海外仙山寻妃悲喜剧。 笔者认为,作者这样写,无非是要宣扬他“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的性爱观,为玄宗这个一代英主之“为色所误”一倾翻江倒海般的感伤之情。这点,只要我们把《歌》与《传》对读,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白居易的思想有两面性,在白居易的心目中,唐玄宗既是一个“明主”,又是一个昏君;他既肯定追求爱情的合理性,又十分警惕所谓“尤物”对君德的戕害。《李夫人》“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是对《长恨歌》最好的注脚。诗中确实写了李杨的真挚的爱情,但出发点却不是歌颂他们的爱情,在今人眼中“惊天地、泣鬼神”之“爱”,在白居易的心目中不过是“惑”与“被惑”。其潜台词是:假如唐玄宗不思不遇“倾城色”,何以会有此绵绵长恨呢? 就题义而言,“恨”有二解:一解作“怨”,即“兴观群怨”之“怨”;二可解作“遗憾.”。“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既是主人公人天相隔,两情未得善终之情恨(即所谓“他生未卜此生休”者也),也是作者之“恨”。此诗的主旨应是包含有“怨”与“遗憾”成分的“感伤”,即感伤一代英主“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以至晚景凄凉,而没有歌颂之意。只有这样理解才最切题,最少漏洞,才能解释为什么白居易在编诗集时把它编入“感伤”类。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之一:浓郁的抒情色彩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却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中之情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作者之情;二为主人公之情。在叙事中,作者不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调铺叙情节,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爱憎褒贬。作者之情 对男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揭示也十分出色。虽然作者有时也让主人公直抒胸臆,但更多地还是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让形象说话: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事、或以形传神;或用气氛烘托,或作前后对比,全诗自始至终,情溢笔端,故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人物之情 白居易十分重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诗可说是其诗歌主张的最好体现。 艺术特色之二:出色的细节描写中国的叙事诗不及抒情诗发达,就叙事而言,也不甚讲究情节的复杂、生动,这点与中国小说追求“故事性”的传统风格,恰成对照。 艺术特色之二:出色的细节描写这首诗的人物不多,情节单纯,虽有从“至乐”到“至悲”的转折、从“音容渺茫”的失落到“钗盒情缘”的告慰,但总的来看,并不以情节曲折变幻、悬念叠出吸引人,而是以一系列含蓄蕴藉、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给人以诗意的回味和享受。如“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暗示出人物当时的处境和心态,但接下来却没有对父子之间的矛盾作过多的铺陈,只在“西宫南内”句稍作呼应。若作故事读,是平淡的、不合格的;从诗歌的角度看,则是好诗。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讨论 代表性的论点1。1。“讽刺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既有讽刺,又有同情、歌颂)3。“自伤说”4。……fcaqzssc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讥明皇之迷于女色而不悟也。”○讽刺说乾隆皇帝弘历《唐宋诗醇》云:“从古女祸,未有甚于唐者“……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磬,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明·唐汝询《唐诗解》曰:“《连昌》纪事,《琵琶》叙事,《长恨》讽刺,并长篇之胜。 何其芳:“《长恨歌》虽然故事的主角是古代一对特殊的男女,皇帝和贵妃,然而由于诗人用自己的想象和热情去丰富了这个故事,就赋予了她一般的意义,使它在某些方面和其他描写普通男女的不幸恋爱故事具有相同之点了。引起读者共鸣的决不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荒淫生活,而是“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而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关于写诗和读诗》《中国青年》(杂志)53年23期○爱情说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有双重性,既有讽刺,也有同情……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专一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刺。”○双重主题说 白居易写这首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他个人的痛苦。《长恨歌》中的帝妃悲剧并不是历史人物再现,而是凭借古人亡灵寄托白居易与湘灵永别的遗憾。所以我们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如是:白居易取材于人所共知的李杨悲剧,表现出他与情人永别离长相思之痛,为自己的不幸爱情写了一首凄婉的哀歌。丁毅、文超:《长恨歌》评价之管窥(原载《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自伤说” “讽刺说”的根据与碰到的难题:根据:作品本身的描写;《长恨歌传》结尾;《长》写作前后白的言论、诗作。《策林》:节欲《胡旋女》、《李夫人》等难题:作品后部的描写;白居易在编诗集时,编在“感伤”类;“风情”“正声”对举。 “爱情说”的根据与难题根据:作品本身给人的主观感受;“风情”就是“爱情”难题:难于找到“歌颂”的心理依据(白居易早年饱受离乱之苦,有强烈的治世之心,又初入仕途)相反倒有许多对立的材料,特别是谴责杨玉环的材料。妇女观:同情妇女;反感美女。 “自伤说”的根据与难题“自伤说”是建立在“情人湘灵”说之上的。●“情人湘灵”说只是个假说。把“可能”说成是事实;●又毫无根据地说白居易不喜欢夫人杨氏。●可能有过初恋情人(东邻婵娟子),但“湘灵”以及《花非花》中的女子,更可能是妓女。●与《歌传》所述有较大距离.(某种意义上是集体创作,不能有太多个人的东西) 关于双重主题说:实际上是“多重”(讽刺、同情、歌颂)既看到了作品的复杂性,也注意到了作者思想的复杂性。但概括值得商榷。在白居易的心目中,唐玄宗既是“英主”,但按他的价值观去衡量,又是一个昏君;他即肯定了追求爱情的合理性,又十分警惕所谓“尤物”对君德的戕害;“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是全诗最好的注脚。有讽刺、同情,但没有歌颂,只有“感伤”。把它编在感伤类最为得体。理解为感伤也最切题。 “元和元年冬12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于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本人穆宗长庆四年(824)冬,元稹为编《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并序。诗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长恨歌》编在“感伤”类。“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白居易《李夫人》: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又不见:秦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研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绝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集卷四讽喻四》) 紫藤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余。……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白居易集卷四讽喻四》) 为何对《长恨歌》的主题争论不休??○对什么是主题理解不同。(有的强调动机,有的强调效果)○解读方法不同①知人论世,求源探本;②离开作作者与时代,强调自我感受。○主题的多义性、复杂性。(“形象大于思想”)○各人掌握的文史知识不对等. 白居易《长恨歌》一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二作品解读①重点关注以汉代唐/因果关系/对李杨的描写/“恨”的含义②名句赏析③艺术特色浓郁的抒情色彩/出色的细节描写三探索性思考:作品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讲授内容回顾 本讲到此结束再  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