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传》地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恨歌传》地研究

ID:913468

大小:2.78 MB

页数:6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翌盔玺.201午年如f1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一‘/,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丕,蕴整.。201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201中年g月f阳 摘要陈鸿是中唐著名的传奇作家,一篇《长恨歌传》为他赢来身后名。清赵执信有诗云:“倾国争夸天宝时,才人例解说相思。三生影响陈鸿传,一种风情白傅诗。”①可知陈鸿《长恨歌传》影响之大。但是后人对其研究的热情并不高,特别是与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的热度相比,《长恨歌传》相对冷清,而且目前学界多集中于其版本、主题、与《长恨歌》的关系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可以说文本挖掘的空间尚大。本论文分别以“创作缘起”、““恨’的解读”、“女性观"为研究专题试图对《长恨歌传》进行深入分析。第一章主要讨论《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通过联系作者的经历和相关创作,进一步结合创作环境,认为《长恨歌传》的创作是陈鸿“史官意识”的体现,又是对安史乱后“反思”思潮的响应和推动,并且表达了对大唐“中兴”的殷切希望。第二章主要阐释何为“长恨”。首先利用语言、文字学当中基本的词汇释义之法将“恨"之义一一罗列,可知古典诗文中出现的“恨”字大致不出这个范围。其次在大的文学范围中考察“恨”的意义,采用了图表法和归纳法,从与《长恨歌传》文体、文意联系最紧密的传奇、元白诗歌出发来考察“恨”之多解。再次结合文本、史实和心理分析,从玄宗之“恨”、杨妃之“恨”、作者陈鸿之“恨”这三个方面来讨论《长恨歌传》之“恨”。第三章主要讨论“女性观”的问题。“色”和“德"是女性审美的基本角度,首先通过对唐传奇多部以女性为主的传奇作品作简要梳理,并且摘要有关“色”、“德”的描述,进一步总结出唐人女性审美的要求。其次细究《长恨歌传》对杨妃“色”与“德"的评价。《长恨歌传》作为唐传奇名篇,不仅特异于传奇小说,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文学史地位,具体表现在“恨”意的抒发和唐人杨妃诗文中。关键词:《长恨歌传》,陈鸿,反思,恨①【清】赵执信撰:《饴山堂诗文集》卷一四,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79页。 ABSTRACTChenHongisafamouswriterinthemiddleofTangDynasty.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madehimknownfarandwide.ZhaoZhixin,afamouspoetintheQingDynasty,oncewroteapoemtosinghighpraisefortheunparalleledtalentofbothChenHongandhispoetry.Weknow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hasenormousimplications,howeverlatergenerationsdonotpaymuchattentiontoit.Mypapertriestodeeplyanalyze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fromthecreationreasons、interpretationofhateandfemaleviews.Thefirstchaptermainlydiscussesthebiography’Screationreasons.Throughtheknowledgeofthewriter’Sbackgroundexperience,relatedworksandcreativeenvironment,Ithinkthatthebiographynotonlyreflectswriter’Sconsciousnessofresponsibilityasahistoriographer,butalsodrivesreflectionsonAn—ShiDisturbancesandexpressesardenthopefortherenewalofTangDynasty.Thesecondchaptercentersonexplainingwhattheeverlastingsorrowis.Firstly,byenumeratingthedenotationsandconnotationsof“SOITOW’’withtheparaphrasemeansoflinguisticsandChinesephilology,wecanknowthatthis“sorrow”islimitedinthescopeof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Secondly,Istudiedthemeaningsofsorrowinlargerscopeofliterature,throughtakingadvantageofgraphicalandinductivemethod,therelevantphilologyandpoetryfromtheschoolrepresentedbyYuanZhenandBaiJuyi.Thirdly,IexplainwhattheeverlastingsorrowisbydimofthesorrowofLiLongji、YangYuhuanandChenHong.Thethirdchapterexplainsfemaleviews.Appearanceandmoralityalethebasicaestheticstandardforfemales.Firstofall,Ibrieflystructuredbiographies,andpickedoutthedescriptionofappearanceandmoralitywhichmainlydescribefemalestosummarizefemaleanesthetic’Srequirements.ThenIstudiedtheappearanceandmoralitydescriptionsaboutYangin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III ASanoutstandingTangbiography,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isuniqueamongthenovelsandplaysasaconnectinglinkbetweentheprecedingandthefollowing.ThisexcellenceismainlyembodiedintheexpressionofsorrowandthepoetryforYangYuhuan.KEYWORDS: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ChenHong,introspection,SOrrOW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录⋯⋯⋯⋯⋯⋯⋯⋯⋯⋯⋯⋯⋯⋯⋯⋯⋯⋯⋯⋯⋯⋯⋯⋯⋯⋯⋯⋯⋯⋯⋯⋯⋯⋯V绪论⋯⋯⋯⋯⋯⋯⋯⋯⋯⋯⋯⋯⋯⋯⋯⋯⋯⋯⋯⋯⋯⋯⋯⋯⋯⋯⋯⋯⋯⋯⋯⋯⋯⋯⋯⋯⋯⋯⋯⋯⋯⋯⋯⋯⋯.1一、《长恨歌传》研究现状⋯⋯⋯⋯⋯⋯⋯⋯⋯⋯⋯⋯⋯⋯⋯⋯⋯⋯⋯⋯⋯⋯⋯⋯1(一)有关“创作缘起”的研究⋯⋯⋯⋯⋯⋯⋯⋯⋯⋯⋯⋯⋯⋯⋯⋯⋯⋯⋯..1(二)有关““恨’的解读”的研究⋯⋯⋯⋯⋯⋯⋯⋯⋯⋯⋯⋯⋯⋯⋯⋯⋯⋯2(三)有关“女性观”的研究⋯⋯⋯⋯⋯⋯⋯⋯⋯⋯⋯⋯⋯⋯⋯⋯⋯⋯⋯⋯一2二、《长恨歌传》专篇研究意义⋯⋯⋯⋯⋯⋯⋯⋯⋯⋯⋯⋯⋯⋯⋯⋯⋯⋯⋯⋯⋯⋯3三、《研究》的创新之处⋯⋯⋯⋯⋯⋯⋯⋯⋯⋯⋯⋯⋯⋯⋯⋯⋯⋯⋯一3四、论文构想⋯⋯⋯⋯⋯⋯⋯⋯⋯⋯⋯⋯⋯⋯⋯⋯⋯⋯⋯⋯⋯⋯⋯⋯⋯⋯⋯⋯⋯.4第一章《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一5第一节陈鸿的史官意识⋯⋯⋯⋯⋯⋯⋯⋯⋯⋯⋯⋯⋯⋯⋯⋯⋯⋯⋯⋯⋯⋯⋯⋯⋯5一、再论“史才”⋯⋯⋯⋯⋯⋯⋯⋯⋯⋯⋯⋯⋯⋯⋯⋯⋯⋯⋯⋯⋯⋯⋯⋯⋯一5二、陈鸿的“史官意识”⋯⋯⋯⋯⋯⋯⋯⋯⋯⋯⋯⋯⋯⋯⋯⋯⋯⋯⋯⋯⋯⋯一6第二节安史乱后的时代呼声——“反思”思潮以及“反思文学”创作⋯⋯⋯⋯⋯8一、唐代“反思文学”创作⋯⋯⋯⋯⋯⋯⋯⋯⋯⋯⋯⋯⋯⋯⋯⋯⋯⋯⋯⋯⋯一8二、“反思文学”的再界定⋯⋯⋯⋯⋯⋯⋯⋯⋯⋯⋯⋯⋯⋯⋯⋯⋯⋯⋯⋯⋯..13第三节有识之士的殷切希望⋯⋯⋯⋯⋯⋯⋯⋯⋯⋯⋯⋯⋯⋯⋯⋯⋯⋯⋯⋯⋯⋯.15第二章“恨”的解读⋯⋯⋯⋯⋯⋯⋯⋯⋯⋯⋯⋯⋯⋯⋯⋯⋯⋯⋯⋯⋯⋯⋯⋯⋯⋯⋯..17第一节多情自古“恨"意浓⋯⋯⋯⋯⋯⋯⋯⋯⋯⋯⋯⋯⋯⋯⋯⋯⋯⋯⋯⋯⋯⋯.17一、“恨”的词汇学意义⋯⋯⋯⋯⋯⋯⋯⋯⋯⋯⋯⋯⋯⋯⋯⋯⋯⋯⋯⋯⋯⋯..17二、“恨”的主题⋯⋯⋯⋯⋯⋯⋯⋯⋯⋯⋯⋯⋯⋯⋯⋯⋯⋯⋯⋯⋯⋯⋯⋯⋯一18第二节“恨”之多解⋯⋯⋯⋯⋯⋯⋯⋯⋯⋯⋯⋯⋯⋯⋯⋯⋯⋯⋯⋯⋯⋯⋯⋯⋯.2l一、唐传奇中的“恨”⋯⋯⋯⋯⋯⋯⋯⋯⋯⋯⋯⋯⋯⋯⋯⋯⋯⋯⋯⋯⋯⋯⋯21二、元、白诗中的“恨”⋯⋯⋯⋯⋯⋯⋯⋯⋯⋯⋯⋯⋯⋯⋯⋯⋯⋯⋯⋯⋯⋯24V 第三节《长恨歌传》之“恨”⋯⋯⋯⋯⋯⋯⋯⋯⋯⋯⋯⋯⋯⋯⋯⋯⋯⋯⋯⋯⋯.35一、玄宗之“恨”⋯⋯⋯⋯⋯⋯⋯⋯⋯⋯⋯⋯⋯⋯⋯⋯⋯⋯⋯⋯⋯⋯⋯⋯⋯35二、杨妃之“恨”⋯⋯⋯⋯⋯⋯⋯⋯⋯⋯⋯⋯⋯⋯⋯⋯⋯⋯⋯⋯⋯⋯⋯⋯⋯39三、作者陈鸿之“恨”⋯⋯⋯⋯⋯⋯⋯⋯⋯⋯⋯⋯⋯⋯⋯⋯⋯⋯⋯⋯⋯⋯⋯40四、《长恨歌传》“恨”意的表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40第三章《长恨歌传》女性审美的折射⋯⋯⋯⋯⋯⋯⋯⋯⋯⋯⋯⋯⋯⋯⋯⋯⋯⋯⋯一43第一节女性审美⋯⋯⋯⋯⋯⋯⋯⋯⋯⋯⋯⋯⋯⋯⋯⋯⋯⋯⋯⋯⋯⋯⋯⋯⋯⋯⋯.43一、关于“女色”⋯⋯⋯⋯⋯⋯⋯⋯⋯⋯⋯⋯⋯⋯⋯⋯⋯⋯⋯⋯⋯⋯⋯⋯⋯43二、关于“女德”⋯⋯⋯⋯⋯⋯⋯⋯⋯⋯⋯⋯⋯⋯⋯⋯⋯⋯⋯⋯⋯⋯⋯⋯⋯45三、“女色”、“女德”抒写的作用⋯⋯⋯⋯⋯⋯⋯⋯⋯⋯⋯⋯⋯⋯⋯⋯⋯⋯一46第二节《长恨歌传》中的杨妃⋯⋯⋯⋯⋯⋯⋯⋯⋯⋯⋯⋯⋯⋯⋯⋯⋯⋯⋯⋯⋯.47一、杨妃之美⋯⋯⋯⋯⋯⋯⋯⋯⋯⋯⋯⋯⋯⋯⋯⋯⋯⋯⋯⋯⋯⋯⋯⋯⋯⋯⋯47二、杨妃之非贤无德⋯⋯⋯⋯⋯⋯⋯⋯⋯⋯⋯⋯⋯⋯⋯⋯⋯⋯⋯⋯⋯⋯⋯⋯49三、《长恨歌传》在唐代杨妃诗文中的地位⋯⋯⋯⋯⋯⋯⋯⋯⋯⋯⋯⋯⋯⋯..50结语⋯⋯⋯⋯⋯⋯⋯⋯⋯⋯⋯⋯⋯⋯⋯⋯⋯⋯⋯⋯⋯⋯⋯⋯⋯⋯⋯⋯⋯⋯⋯⋯⋯..53参考文献⋯⋯⋯⋯⋯⋯⋯⋯⋯⋯⋯⋯⋯⋯⋯⋯⋯⋯⋯⋯⋯⋯⋯⋯⋯⋯⋯⋯⋯⋯⋯⋯一55致谢⋯⋯⋯⋯⋯⋯⋯⋯⋯⋯⋯⋯⋯⋯⋯⋯⋯⋯⋯⋯⋯⋯⋯⋯⋯⋯⋯⋯⋯⋯⋯⋯⋯⋯⋯⋯.6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 绪论一、《长恨歌传》研究现状综观《歌》、《传》的研究史,《传》引发的讨论远远比《歌》少,但是与声名鼎沸的《长恨歌》相行于世,《长恨歌传》还是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长恨歌传》产生之后,由宋到清专门对其研究的资料很少,在这有限的研究资料中多关注其对玄宗秘事的“不隐”之处,或由此称赞陈鸿之“史才”。20世纪以来,唐代小说研究逐步推进。首先,各种“唐代小说集”、“唐代传奇集”的产生引发了学界对唐人小说的关注。其次,小说史料的考订、小说史论的叙写、对单篇传奇的讨论、有关小说与文化等一系列的专著、论文则进一步繁荣了传奇研究。笔者在尽可能地搜集《长恨歌传》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目前《长恨歌传》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处于《长恨歌》研究的从属地位,很多情况下,只作为证据出现于《长恨歌》的研究中;二是常常被置于大的文学专题研究中进行论述,如“李、杨爱情”主题、“长恨”主题等,缺乏专篇专论;三是仅有的专篇专论,限于传奇作者、版本、主题、思想价值、与《长恨歌》的比较研究。针对本文的三大专题,研究现状如下:(一)有关“创作缘起”的研究在此问题上,研究者们往往把文本最后作者的交代和议论作为《长恨歌》、《长恨歌传》的创作缘由或者视为创作主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新的观点。张宗原《管见二题》㈨中“《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和版本”就列出了《长恨歌传》三个版本的“创作缘起”,即叙述相异的文末段落。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㈤认为文末的议论就点明了作者借李杨之事以示劝戒的创作主旨。相关论文还有:俞浩胜《与关系辨析》⑨、华世欣《一篇长恨有风情一一读管见》④、洪雁《从歌、传相和现象看唐人传奇意识》@、李利民《论“开①《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评论丛刊》(第16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4.63页。②程国赋著:《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⑤俞浩胜:《与关系辨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④华世欣:《一篇长恨有风情一读管见》,《固原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洪雁:《从歌、传相和现象看唐人传奇意识》,《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长恨歌传》研究天遗事”的撰录心态》④、王霞《从到——以接受美学视角看李、杨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演绎》②、高永年《诗与小说的联袂与分歧——由看一种文学发展景观》⑨等。目前学界关于《长恨歌传》“创作缘起”的研究多从一点出发,认为“创作缘起”就是指作者的文末自述。诚然,此处确实点明了《歌》、《传》创作的直接缘由,但是对传奇“创作缘起”的阐释不能停留在某一点,如结合作者、创作环境等内、外部条件来讨论“创作缘起”,其结果可能更接近作者本意。(二)有关““限’的解读”的研究对此学术命题各家都有相关论述,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其中专篇专论有俞平伯《及的传疑》④认为“长恨’’乃家国之恨,非仅明皇、太真燕私之恨。周煦良《的恨在哪里?》@据俞平伯对《长恨歌》的隐事索引,认为“因为杨妃已经对爱情不忠实,今日同在人间不再能成为连理枝,他日玄宗晏驾,杨妃老死,两人在天上也作不得比翼鸟;天长地久,如恨绵绵,其长恨就在此!”相关重要论述有:赵继志《之恨——兼谈自居易感伤诗的立体抒情性》@、朱迪光《,何恨?》⑦,韩府《此恨非彼恨——也谈《长恨歌》之“恨’’》⑧就朱迪光一文提出异议,通过查找字典“恨”的义项和略举诗词案例为证,最后得出“恨”就是一种遗憾的结论。此文章从“恨”字本义出发来理解“长恨”之意,甚为严谨,但是文章略显单薄。魏万静《浅议之长恨》⑨分“君王之恨”、“贵妃之恨"、“诗人之恨”来阐述,但是其释词多类似于说书之语,与严密的学术论证相差较远。可见此问题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三)有关“女性观”的研究前人关于《长恨歌传》“女性观”的研究特点:一是往往将其置于广阔的文学研究①李利民:《论“开天遗事”的撰录心态》,《理论月刊》,2006年第8期。@王霞:《从到一以接受美学视角看李、杨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演绎》,《名作欣赏》,2010年第14期。@高永年:《诗与小说的联袂与分歧一由看一种文学发展景观》,《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2期。@俞平伯:《及的传疑》,《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2期。@周煦良:《的恨在哪里?》,《晋阳学刊》,1981年第6期。@赵继志:《之恨一兼谈白居易感伤诗的立体抒情性》,《内蒙古电大学刊》,1987年第2期。⑦朱迪光:《,何恨?》,《书屋》,2004年第12期。@韩府:《此恨非彼恨一也谈《长恨歌》之“恨”》,《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4期。@魏万静:《浅议之长恨》,《教育艺术》,2011年第11期。2 绪论范围中考察,如唐传奇、唐人笔记小说等;二是“女性观”命题的范畴较大,包括女性爱情观、婚姻观、对女性的价值判断等。相关论文有:何永康《唐传奇女性风貌》①、罗萍《从唐传奇看唐代女性婚恋观》②、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美》③、易永姣《从唐传奇看唐代女性观的嬗变》④、高世瑜《唐代女性真的以胖为美吗?》⑨等。以上有关“女性观”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是专论《长恨歌传》“女性观”方面的论述笔者至今还未见到,其挖掘的空间较大。二、《长恨歌传》专篇研究意义《长恨歌传》专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恨歌传》为唐传奇名篇,对“李杨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巨大。因此对《长恨歌传》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丰富二者的研究。(二)对于传奇名篇的研究,单篇研究成果居多。与其密切相关的自居易《长恨歌》相比,《长恨歌传》的研究冷清得多,而且局限于唐传奇的传统研究模式。其实,不仅仅是《长恨歌传》,整个唐传奇研究也需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在基本问题无法进一步深入解释的情况下,应该深入文本细节,解决细节问题,探讨一系列有关文化、审美、文学走向等方面的课题。目前,与《长恨歌传》相关的课题,例如“创作缘起”、““限’的解读”、“女性观”等还停留在只言片语、单篇小论文上。深入讨论《长恨歌传》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利于这一传奇名篇的解读。(三)笔者的解读、阐释并不局限于《长恨歌传》本身,而是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力图从较大且关系密切的文学范畴中寻求答案,以期深挖文本。三、《研究》的创新之处笔者试图紧密结合作者、创作环境等内、外部条件来讨论“创作缘起”,与现当代文学中的“反思文学”相联系,将《长恨歌传》置于中唐“反思文学”的这一大范围中进行考察。又从“恨”的本意出发,结合唐传奇、元白诗和具体文本来阐释何为“长恨”。对《长恨歌传》的板块研究以期弥补唐传奇单篇研究的不足。①何永康:《唐传奇女性风貌》,《名作欣赏》,1998年第1期。②罗萍:《从唐传奇看唐代女性婚恋观》,《四)zlI)iti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⑨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l期。@易永姣:《从唐传奇看唐代女性观的嬗变》,《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l期。@高世瑜:《唐代女性真的以胖为美吗?》,《文史知识》,2011年第3期。 《长恨歌传》研究四、论文构想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长恨歌传》的研究现状、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为题,主要联系《长恨歌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又结合作者陈鸿的经历和相关创作,大致推断出《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第二章主要阐释《长恨歌传》“恨”为何意。首先利用各种辞书归纳“恨”的词汇学意义,进而大致梳理表达“恨”这一主题的诗文。其次重点考察唐传奇和元、白诗中的“恨”字,归纳总结出“恨”之多解。通过以上充分的铺垫,最后结合多种史料笔记全方位地阐释《长恨歌传》之“恨”。第三章通过罗列多篇、多部唐传奇作品,总结归纳出关于女性审美“色”、“德”的要求,其次重点观照《长恨歌传》有关杨妃的描述。研究方法:文本细读和文史互证法是本文利用的基本方法,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如在论文第二章,仔细研读文本的同时加之史料的旁证,对虮恨”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图表法和统计法主要应用于罗列白居易、元稹“恨”的诗句以得出相关结论。4 第一章《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唐传奇中有许多著名的篇目,如《补江总白猿传》、《李娃传》、《柳毅传》等,其创作缘起是研究者无法略过的学术命题。作为单篇传奇专论,本文也将就此展开相关论述。前人在此问题上往往把文本最后作者的交代和议论作为《长恨歌》、《长恨歌传》的创作缘由或者视为创作主旨,且多从一点出发,认为“创作缘起”就是指作者的文末自述。诚然,此处确实点明了《歌》、《传》创作的直接缘由,但是对传奇“创作缘起”的阐释不能停留在某一点,本章试图结合作者、创作环境等内、外部条件来讨论“创作缘起”。第一节陈鸿的史官意识一、再论“史才”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④此段文字经常为研究者所引用,成为唐传奇“史才”、“诗笔”、“议论”的艺术特征的高度概括。陈寅恪先生曾明确指出:“赵氏所谓诗笔系与史才并举者,史才指小说中叙事之散文言,诗笔即谓诗之笔法,指韵文而言,其笔字与六朝人之以无韵之文为笔者不同。”圆此说在《长恨歌传》与《长恨歌》上能够行得通。但是综观唐人传奇,显然并非每一篇都有“散文言”、“韵文”,也就是说歌传同行确实是唐人传奇的一大特色,但是不能放之于任一单篇传奇。所以后来的研究者再论“史才、诗笔、议论”时,则从更加宽泛的意义和形成原因上进行讨论。程国赋有《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历史化倾向”就对“史才”作了注解。④孟昭连《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指出:“唐传奇‘史才’的形成与史传文学密切相关。”④并且认为唐人小说这种“文备众体”融史、诗、论为一体。熊明《略论唐人小说之史才、诗笔与议论》从班固《汉书》对司。[宋】赵彦卫著:《云麓漫钞》卷八,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ll页。②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4页。@程国赋:《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④孟昭连:《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长恨歌传》研究马迁《史记》的评价出发,认为“史才应是对唐人小说叙事建构艺术的概括”。④吴夏平《唐传奇“史才”考论》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史才”之涵义,认为“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④综合以上观点可知,唐传奇“史才”的艺术特征是指从唐传奇总体看,它结合了传统的史体、诗体和论体的重要写作特征,特别是史体的“实录”精神,诗体的抒情性以及论体的观点鲜明,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一方面能解决单篇传奇“史才、诗笔、议论”某一特征的缺席,另一方面也能概括其基本涵义。从此意义上来看,“史才”就是指传奇具备了传统史学的某一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一直是被后人所推崇,如孔子“春秋笔法”、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精神,而这些写史精神就是他们能称之为“良史”的重要证据。“史才”就是指传奇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了这种写史风格,而继承传统的写史风格这一点也让传奇作家博得了“良史”的赞誉。唐李肇《国史补》云:“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韩愈撰《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沈既济和韩愈本身就是史家,他们在创作传奇时也发挥了录史的风格,《枕中记》和《毛颖传》成为二位良史的证明。明凌云翰《剪灯新话序二》指出:“昔陈鸿作《长恨传》并《东城老父传》,时人称其史才,咸推许之。”④“时人称其史才”,可见在中唐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长恨歌传》“史才”的体现,也就是说人们认为陈鸿继承了写史的传统和优良风格。无怪乎《太平广记·高逸·陈王叔》中说陈鸿“文格极高,盖良史也"。⑤其实陈鸿的“史官意识”正是《长恨歌传》创作的关键动因。二、陈鸿的“史官意识"吴夏平《唐传奇“史才”考论》中将传奇作家分为两类,其中有一类是不为史官,但时时以修史为己任的人,他们“历史意识”的生成与学术上的递续承传、社会变迁和唐人以修史为贵有很大关系。@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历史意识”,确切地说应该是自觉的“史官意识”。传奇作家在写有关历史的题材和为人物作传时,常常以良史的标准要求6①熊明:《略论唐人小说之史才、诗笔与议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吴夏平:《唐传奇“史才”考论》,《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lO期。@『唐1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④【明】瞿佑等著,周夷校注:《剪灯新话·外二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页。@f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二,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27页。@吴夏平:《唐传奇“史才”考论》,《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第一章《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自己,这是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心向往之的意识。孔子著《春秋》并且首创“春秋笔法”,这种微言大义的风格为后代修史者所继承,司马迁《史记》就发扬了这种风格且成为著史典范,那么传奇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特别是接触到历史题材时就会用经典来规范自己,或者说良史精神早已深入作家骨髓。沈既济和韩愈就是最好的证明,二人均为史官,一著《建中实录》,一著《顺宗实录》,他们的良史精神早已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所以当韩愈以修史的风格来写《毛颖传》,士人则以“驳杂无实”来评价。∞陈鸿也是一位具有“史官意识”的人,现有其资料甚少,但也可窥一二。《全唐文》:陈鸿《大统纪序》臣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贞元丁酉岁登太常第,始闲居遂志,乃修《大纪》三十卷,正统年代,随甲子纪年,书事条贯兴废,举王制之大纲。天地变裂,星辰错行,兴帝之理,亡后之乱,毕书之。通讽喻,明劝戒也。七年书始就,故绝笔于元和六年辛卯。。“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可知陈鸿史学功底深厚并且希望有所创获。于贞元二十一年(805)登第到元和六年(812)之间编成《大统纪》三十卷,毕书“兴帝之理,亡后之乱”,意在“通讽喻,明劝戒"。《长恨歌传》在元和元年(806)写成,并于文章结尾道明创作的直接缘由: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整厘。鸿与螂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日: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意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⑦陈鸿“史官意识”体现在:首先,陈鸿的史学涵养使得他对历史题材特别敏感,当听王质夫话李、杨故事,白居易、陈鸿这两位有出世之才的诗人、传奇作家合作使歌传同行。“传"是中国史学人物传的标题模式,既然“使鸿传焉”,王质夫、白居易必然十分认可陈鸿的史学才能。其次,《长恨歌传》的创作时间和编史时间重合,其“通讽喻,明劝戒”的创作目①【唐】张籍著:《张籍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8页。@【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一二,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6179页。@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9页。(注:以下所引《长恨歌传》原文均出自本书,不再一一注出。) 《长恨歌传》研究的一以贯之,在遇到历史题材时,他会不自觉地以史家的眼光审度此题材。周绍良先生以此来推断出《长恨歌传》政治与爱情并举的原因“作为史家,他必然以政治的眼光、国君的尺度审视玄宗,作为人尤其是才情丰盈的文人,他又不能不欣赏那种缠绵、深情的爱恋,于是广为传诵的李杨爱情,在陈鸿笔下成了半是罪孽半是动人恋歌的混合体。”①第二节安史乱后的时代呼声——“反思”思潮②以及‘‘反思文学"创作③唐代“反思文学”创作(一)安史之乱与文学反思冯锡炜《漫谈文学反思》是研究“文学反思”的专论,他指出:“反思性文学往往大量产生于灾难深重的年代或严重动乱之后、新旧交替的时期和历史转折的关头。它是灾难或动乱年代结下的苦瓜,是时代更替和历史转折的伴娘。”④反观唐代,灾难深重、动乱严重莫过于安史之乱。“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人烟萧条,兽游鬼哭。”⑤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及衰的转折点是公认的结论。历时八年的动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大唐王朝重重一击。从安史之乱爆发的起初,文人士大夫们就已经开始痛定思痛地总结乱之因,他们喷薄的愤恨、“反思”的意味与诗歌等文体相结合,掀起了一阵“反思”思潮的强风。大诗人杜甫是唐代盛衰之变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于大乱之中发表“反思"议论,将祸乱的矛头直指杨妃。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之久,大乱之后,人们渴望李唐走出阴影,重获中兴,因此士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了理乱的根源,并且立足于现实,力图总结深刻∞周绍良著:《唐传奇笺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注:“反思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文学作品,也是一个特定的学术用语,它于“文革”十年动乱之后,随“伤痕文学”产生,将动乱的缘由追溯到了更远的时间和更深层次的动因。小说是“反思”的承载文体,这股思潮以女作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为起点,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创作高潮。从此“反思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类型,“反思”思潮也在此时得到确认,多部当代文学史对此均有相关论述,如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李赣、熊家良、蒋淑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等。但是这种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动乱的回顾与纠因不仅仅在此时出现,古典文学中也有体现。@注:唐代“反思”思潮以及“反思文学”概念的逐步确定,一方面来自恩师郑慧霞女士的点拨,详见《卢仝主旨探微》(《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4期)、《创作主旨探微》(《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另一方面笔者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先后将《李隆基、杨玉环关系杜甫之见解略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一篇“反思文学”力作》(《名作欣赏》2013年第26期)作为中期研究论文发表。④冯锡玮:《漫谈文学反思》,《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f宋1王溥撰:《唐会要》卷八七,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89页。8 第一章《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的历史教训以裨于当下,益于千秋。元结《二风诗论》开宗明义:“吾欲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①此宗旨贯穿于《箧中集》、《系乐府》。可见元结意欲恢复规讽之传统,对理乱进行总结。元结主要活动于天宝到大历之期,安史之乱必直接影响了元结创作的方向。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为唐人选唐诗的重要一种,此唐诗总集直接以“中兴”为题,《中兴间气集序》中指出“中兴”为肃、代中兴,但是仅此二字的择选也会看出编者的用心,“唐兴一百七十载,属方隅叛涣,戎事纷纶,业文之人,述作中废⋯⋯伏惟皇帝,以出震继明,保安区宇,国风雅颂,蔚然复兴,所谓文明御时,上以化下者也。”②虽然此集多为伤时感世、反映离乱之作,但也可知“中兴”不仅是文学的中兴,也是士人希望时代中兴。傅璇琮先生认为此集编于贞元初,可见贞元初士人的“中兴”之望已显露。刘肃于元和二年(807)作《大唐新语》,记唐初至大历年间的人物故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个门类。他在总论中说:“昔苟爽记汉事可为鉴戒者,以为汉语。今之所记,庶嗣前修。"@“鉴戒”二字正是其创作目的所在。书中涉及玄宗一朝诸多方面的事件,视为对玄宗朝的反思,以有鉴于后世。如“鳌革”一门中有一条虽在言音乐的历史演变,但也在此记录了玄宗怠政的历史事实,几乎和《长恨歌传》的有关描述如出一辙,“开元中,天下无事。玄宗听政之后,从禽自娱。又于蓬莱宫侧立教坊,以习倡优萼衍之戏。酸枣尉袁楚客以为天子方壮,宜节之以雅,从禽好郑卫,将荡上心。乃引由余、太康之义,上疏以讽,玄宗纳之,迁下邦主簿,而好乐如初。”㈤提及李林甫,专权用事自不必说,更认为他是引蕃人为边将、卒使安禄山乱国的始作俑者,“虽理乱安危系之天命,(李)林甫奸宄,实生乱阶,痛矣哉!”⑨这是士人反思安史之乱爆发之由痛心疾首的感悟之语。陈寅恪先生认为安史之乱与古文运动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盖古文运动之初起,由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之倡导与梁肃之发扬。此诸公者,皆身经天宝之乱离,而流寓于南土,其发思古之情,怀拨乱之旨,乃安史变叛刺激之反应也。唐代当时之人既视安史之变叛为戎狄之乱华,不仅同于地方藩镇之①【唐】元结撰:《元次山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页。②【唐】元结、殷瑶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2.303页。@【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2页。@【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