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讽喻帝王,还是歌颂爱情?——浅谈《长恨歌》主题思想语文组陈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长恨歌》的结尾句,诗题也是“长恨”,但是为什么“长恨”呢?或者说“恨”什么?诗人白居易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二人之间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篇作品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而我认同第三种观念,也就是“讽喻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内容角度首先,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已经奠定了全诗主题方向,提纲挈领,统领全篇。诗人把李隆基比作汉武帝,也就是一个“皇帝”来看,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诗中,对唐玄宗的描写都是围绕“重色”二字来写的,写李、杨之间的欢乐,和写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如“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有明显不同,笔端所及之处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李、杨荒淫生活的暴露和批评之意。其次,诗作的后半部分,写的是“长恨”本身。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唐玄4
宗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诗中写“汉皇之恨”,描写唐玄宗回到长安,“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这几句与其说描写唐玄宗思念杨玉环,不如说写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在失去了地位、权势以及心爱的女人之后,被儿子唐肃宗变相软禁,独居“西宫”——太极宫,比之当初,凄凉的现状。更多的是对自己权势地位不再的无奈悲戚,而不是对杨玉环的思念追悔。一、知人论世角度首先,从作者白居易的角度来说。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他的一生以公元815年谪贬江州为分界,前半生“达则兼济天下”,后半生“穷则独善其身”。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诗人把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两大类,而《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807年1月,正是诗人“兼济天下”,讽喻政治的时期。其次,从时代背景来说。中唐是从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也就是公元766年——公元835年。白居易的大半生都在中唐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年也见证了晚唐的离乱。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元和元年(806)授县尉,此间作了《观刈麦》《长恨歌》。可以说,白居易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甚至战争离乱。那么经历过底层百姓生活动荡的他,写《长恨歌》真的是为了歌颂李、杨二人之间的爱情吗?后人评价《长恨歌》: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4
(李觏《读长恨辞》)李觏的诗中对唐玄宗荒废朝政,乃至国家倾覆,将士死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难道后人都知晓的错误,身处当世的白居易却一无所知吗?《长恨歌》是为了歌颂爱情吗?不是的。诗歌后半部分描写李、杨二人互相思念,其实是对帝王的讽喻劝谏:做为君王不能肆意地去追求,如不然,上行下效,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就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最后,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角度来说。元和四年(810),白居易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好总结了他前期“讽喻诗”的特点——“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是想要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恨情仇。一、女性文学角度首先,诗歌前半部分均已男性角度来续写,不论是李、杨二人的眷恋情深,还是杨玉环的美貌,都只是一个帝王,或者说男人的话语。这其中,没有杨玉环的话语,她只是被需要的、可以替代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没有杨玉环,也会有白玉环、赵玉环。更何况,这一部分还美化了李、杨二人的故事(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强取豪夺了自己的儿媳妇。其次,诗歌在描写杨玉环被刺死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那精美的头饰,凋零在尘土中,无人收敛。无人收敛的何止头饰,还有那个可怜4
女子的尸骨。她嫁人时无存选择,死时无可奈何,死后无处安魂,让人不禁想起唐朝的另一位奇女子——武则天。武则天死后立下无字碑,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是何等的大气与自信,对比此时的杨玉环,又是何等的凄凉。最后,诗歌的结尾部分叙写唐玄宗派遣道士四处寻找杨玉环的魂魄,想要再续前缘。可是结局确是虚无飘渺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像是一个传说。那么那些殷勤叮嘱、海誓山盟又是什么呢?是坚贞的爱情?不是。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虚幻的结局,只不过是诗人对杨玉环这个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可怜女子的同情,希望她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超脱凡俗,羽化成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