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文章摘要:《长恨歌》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出唐玄宗、杨玉环的悲剧,又从侧面烘托出白居易的仕途的不顺。关键词:唐玄宗杨玉环白居易悲剧长恨《长恨歌》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候,有感于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当时他们偶然间谈到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即兴写一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或许白居易不会想到,当时的随兴而作,竟会流传千世,被后人所歌颂。根据《长恨歌》全诗内容和情节的发展,可将全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纵观《长恨歌》不难看出,诗中处处都埋藏着悲剧的气息。他们的人生悲剧与其说是别人压迫所致,倒不如说是时代使然,注定他们只能阴阳相隔。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止唐玄宗、杨玉环不得终身幸福,也注定了众多如白居易般的士人,他们空有满腹才华,却也只能遗憾一生。唐玄宗的人生悲剧,具有典型的古希腊特色。悲剧的最深隐的根源不在爱情本身,而在不合理的封建君主专制,问题的关键不在君主应不应该“遇倾城色”,而在如何对君主的权力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与制约。李、杨的爱情,本身是合理的,但“赢了情场,弛了纲场”,对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责任,该由谁负责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六军“不是如安禄山一样的邪恶势力,它代表着正义,是不容对抗、不容否定的力量。李隆基正是在一方是所爱,一方是正义对峙的两难境地才感到伤心蚀骨的“无奈何”
的。这里没有单纯的善与恶的冲突,有的只是善与美的交锋。白居易让美的血在坚不可催的善的面前的飞溅,逼迫读者发出终极的追问:为什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什么力量在冥冥之中支派着他们的命运,是什么东西把他们的爱情推入了悲剧的深渊。伴随着唐明皇的人生悲剧,杨贵妃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宛转娥眉马前死”、“话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她的悲剧在本质上是当时社会文化制度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马嵬坡军士哗变促使她成为统治者权利之争的牺牲品,成了替罪羊,一个普通的女性,在男权社会得到帝王的专宠和爱,也就相当拥有甚至超越了当时社会文化规定下女性的最高价值。把废钟毁鼎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这无疑是个悲剧。那种罪责杨贵妃承担不起,封建社会的所有女性也同样承担不起。其实,对当时的人民来说也是一种悲剧,身为亿万人民的一份子的白居易有着更大的悲剧性。从仕途上来说,他刚入仕途,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开元盛世任人唯才的仕子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从心理上不可避免地对昔日的开元盛世有强烈而浓厚的追惜之情,以此来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快。另一方面,也是他在悼念自己的爱情。对湘灵的爱,却因为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思想而告终。自己在爱情方面得不到好的结果,就只能把心中的感情放在唐玄宗他们身上。在这种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的社会,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面对无奈的人生、面对悲剧的人生,唐明皇把满腔的怒怨化成“恨”,杨贵妃以及白居易,都以“恨”的形式化解心中的怒怨,以此来对造成自己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进行控诉。唐玄宗恨自己的无能,只能掩面泪流,导致两人阴阳相隔,最后夜夜相思,孤独一生。杨玉环也恨,恨心爱的人无法救她,恨“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情境犹在,但爱情却烟消云散。作为读书人的白居易,他想的更多,他恨的自然也更多。他恨李杨不该“春从春游夜专夜”的“驰了纲场”,毁了整个国家,黎民百姓遭了罪;他恨大唐帝国最理想、最繁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兴复中华却永远成了梦想;他恨自己家国沦丧、仕途不顺,抱负难展;他也恨玄宗不能救贵妃而以此来哀悼自己的悲剧恋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新的种子。通过李杨爱情故事的描写,在追思唐明皇人生悲剧的过程中,作者想到自己的人生,在记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渗透进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让故事成为思想情感的载体和情绪宣泄的语言符号,使读者们能够在悲剧气氛的感染中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在深深的理解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悲剧人生后,也能感受那一份在时代与历史面前的无奈,从而使每个人感受到无限的感伤,在自然法则面前的渺小。无论是开元盛世时的唐人,还是安史之乱后的大众,这种无奈都存在。但饱受安史之乱的人们更要面对流离失所的生活,又要怀念往昔大唐盛世的情景,理想生活将不复存在,他们仅有的一点可怜的要求,也将随着战乱的烟尘而消失。这无疑是更为可悲的。悲剧的命运并没有使具有高亢之气的大唐子民想等待上天的安排,他们在挣扎、他们在怨恨,他们要以自己的怨恨化解自己的悲剧人生,但到最后,依然是更大的失望,是更悲的结局。整个《长恨歌》被一个“悲”字所笼罩,整个《长恨歌》中感情又是恨字当头,可以说是无人不悲,无人不恨,悲中有恨,恨中含悲,因悲而恨,愈恨愈悲。《长恨歌》流淌着感伤的旋律,跳跃着怨恨的音符,萦绕于读者耳中而“三日不绝于耳”的便是绵绵长恨:有天下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的千古遗恨;有人们在时代与自然法则面前无可奈何的慨叹之恨;更有那执著于功名利禄而忽视真、善、美的人性之恨。整个《长恨歌》奏出的旋律,便是一曲绵绵的人生长恨悲歌。注释:① 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② 列士:分封土地,这里指加官进爵。列,原作裂,此据《全唐诗》。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后,三个姐姐皆封为夫人,族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锜为侍御史,杨钊为右丞相。
① 鼙鼓:骑兵用的小鼓。② 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参考文献:① 赵振兰《长恨歌》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