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审美意味探究摘要:《长恨歌》研究者众多,褒贬不一。而我却执着于帝妃爱情理想的审美建构,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寻求新的探索途径,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情“求而不得”,文本透析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惺惺相惜,白居易对这段刻骨的爱情给予高度评价甚至同情,读者潸然,泪眼婆娑,感人肺腑。所以本文从审美意味入手,探究作者创作的审美状态和文本的叙事审美意味。中国5/vie 关键词:《长恨歌》;审美理想;叙事意味 作者简介:王佳(1987-),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15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2-2139(2017)-06-0-01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这样诗的国度,无疑会承袭前代诗歌的精粹,尤其是《诗经》,他弘扬《诗经》的“美刺”精神,反映现实并干预现实。在美学领域,他极力推崇《诗经》,彪炳“六义”,归结为“美刺兴比”,将美刺的具体内容结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白居易将实现诗歌美刺作用的关键归之于真。即事真,意诚,“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诚然,诗的美刺作用说到底是借助于诗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正如《长恨歌》中白居易的美刺更倾向于泄导人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玄宗与杨贵妃浓厚的、深沉的、撕心裂肺的、望穿秋水的穿越时空的爱恋,表面“长恨”,实则“长恋”。创作《长恨歌》时,白居易已经进入了审美状态,通过诗歌这种文体而进行的审美创作和审美表达就水到渠成、使得文本脱颖而出。 一、《长恨歌》创作的美学意义 《毛诗序》中,提到“诗言志”、“主文而谲谏”。这与中国的意象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古代,含蓄、委婉成了诗歌的美学思想――也就是“有话不直说”
,这说也缘于中国古代的伦理原则,与礼乐文化有关。至唐代,诗歌早已从政治功能转而书写个体生命的情怀和体验。《长恨歌》就是白居易个体生命在特定时空里与众不同的状态与体验,寻找特定人物生存状态的产物。《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惊世爱情让人感动,离别后的伤感更是让人动容,借用诗歌含蓄、委婉的美学表达,使深层的情感表达不只是流于表面,而在读者体验的过程中和作者进行了交流与接受,浑然天成。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情感审美的体验宣泄,是心灵世界的咏叹。《长恨歌》式的意境化叙事,使得诗歌意象与情感相融,生成一种艺术的审美形态。唐玄宗娶儿媳寿王妃,本应受到指责,甚至谩骂,但白居易采用反传统的写法,不一味地批罪和指责杨贵妃,而把眼光投射在帝妃的美好爱情上,佳人虽多,真爱难求。《长恨歌》一改传统叙事诗的大篇章,人物的设定,时间的设定,情节的设定都有所创新,诗中只有唐玄宗、杨贵妃和道士。也没有专注于具体时间,只是出现了时间性的术语。用大量的意象来传情达意,“金雀钗”“玉搔头”等都是杨贵妃的美好指代。这种帝妃挚爱超越现实,超越生死,爱情至上,那种美好的、理想化的、让人憧憬的爱情符合大众的审美理想,所以才深深烙印在人们内心,被人们所接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才是诗的审美本质,这毫无例外的集中体现于《长恨歌》中,情深意浓。《长恨歌》富有文采,更加富有诗歌的美感,语言提炼高。风情摇曳,缘情绮靡,流于哀婉。用意象来营造氛围,把凄楚、感伤、怅惘等情绪在诗中人物、事件中,统统染色。以乐写哀,寄托相思,延伸时间的长度,甚至悲情到极致时,贵妃入梦,杨贵妃的地位被抬高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诗歌的艺术宣泄和教化功能,意境化的“心”与“物”的契合与交融,“兴”与“比”
的艺术应用,都为《长恨歌》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添色不少,使文本趋于审美化,文学趋于华美化。除此以外,《长恨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方面,也独树一帜,为文本增添更多审美化韵味。 二、《长恨歌》的叙事意味 美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写唐玄宗如何钟爱杨贵妃,有意避讳安史之乱后对于杨贵妃的诘难。之所以读者接受,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留下的不朽的感动。白居易的着力点在于描绘杨贵妃的别样美貌,步步生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着重描绘安史之乱后玄宗对死去的贵妃念念不忘,夜未眠,愁肝肠的心伤。以一个男人的立场极尽铺陈相思之苦,故主题理解为“感叹爱情”。不难看出,《长恨歌》中对杨贵妃是颇有一些同情的。 《长恨歌》中重在文学创作,“叹情”以写情为中心,深情缠绵。选取的材料是杨贵妃的美貌及皇上的宠爱、汉皇的求美,对杨贵妃的家族崛起惜字如金,只用了一句“姐妹弟兄皆入土,可怜风采升门户。”
对杨贵妃的进宫也只是避讳了道来,没有大肆贬斥。对杨贵妃的死、安史之乱的爆发,后经方士求仙见贵妃的情节都简述略写。可以说抒情是主要的。叙事简略,特别是写贵妃之死,只有只字片语。诗人借鉴小说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法,进行片段叙事与细节叙事,绘声绘色的进行铺陈,于如此细微之处刻画出贵妃在不同身份时不同的风神情韵,确实飞笔传神。同时通过一鳞半爪,突出关键性的细节进行写作,使情节线索由读者的想象补足,通过隐喻象征叙事和跳宕的留白叙事,意象叙事,甚至反复强调言说,使文本更加丰富,使文意更加圆融,感情更加深重,使得感情的表达和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描写融为一体,成为中唐叙事诗的叙事美学表达。 唐人善诗,但是同时其他的文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词、传奇等,只因诗歌的发展登峰造极,也被儒家极力推崇。在写作前“辨体”的过程中,白居易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诗歌”这种文体来写作,这也是有文化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