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王安忆的名言名句。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选材的方法。3.练:赏析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4.写: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一、诵记名言警句王安忆名言名句1.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2.人穷志不穷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是人穷志短。3.人就是这样子,什么轻松就干什么,所以古典的享受就变得非常辛苦。4.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5.我觉得人长得越来越像了,这和潮流有关。人长得越来越像实质上是指人越来越潮流化了。不像过去,生活相对隔绝,影响也都是小范围内的。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入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等长篇小说。她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于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相关链接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这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节选部分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1)单音字①糯米(nuò) ②掰开(bāi) ③短暂(zàn)④俯瞰(kàn)⑤命运多舛(chuǎn)⑥咫尺(zhǐ)⑦煤屑(xiè)⑧泥淖(nào)⑨狩猎(shòu)⑩砌牢(qì)⑪哀恸(tònɡ)⑫浸泡(jìn)⑬霓裳(ní)⑭支撑(chēnɡ)⑮尸骸(hái)(2)多音字①核 ②脉③空④没⑤模⑥裳⑦解⑧薄(3)辨形组词①②③④⑤⑥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俯瞰:俯视。②演绎:铺陈,发挥;展现,表现。③应景: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勉强做某事。④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⑤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⑥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⑦恍然若梦:好像在梦中一般。(2)近义词辨析①发掘·挖掘
辨析 “发掘”是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挖掘”指具体挖的动作,也可用在抽象方面,如“挖掘潜力”。例句 a.发掘埋在地下的城市花了很长时间。b.狸是一种哺乳动物,前肢比后肢短,趾有爪,擅长挖掘。②沉湎·沉溺辨析 “沉湎”是沉醉在某种境界之中。“沉溺”是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含贬义。如“沉溺于酒色”“沉溺于网吧”。例句 a.他沉湎淫逸,终于一事无成。b.现在许多孩子都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四、速读感知课文1.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及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围炉夜话》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的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没能影响“王琦瑶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一样。2.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庸常的普通小市民的代表。一、重点突破1.对萨沙和严师母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这种感叹里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衣的见解,这个见解有她的身份、经历,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越是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2.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将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融为一体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地被描摹或者被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在课文中,蕴含着作者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比如课文中写王琦瑶在“平安里”的生活,“平安里”每日“围炉夜话”,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他们说的不外乎是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他们还说糯米圆子的细滑,酒酿的醇厚,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就是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受到了殷实和富足。“围炉夜话”这样一个片段,无疑充分地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细腻体察能力,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面,人的细节才呈现了历史的真相。3.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有怎样的生活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描写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的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腻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运用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二、疑点探究4.体会本文在取材、组材上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极细微的围炉夜话的场景:“王琦瑶在炉边用一盘小磨磨糯米粉”,萨沙舀米,毛毛娘舅摇磨,严师母发指令,四个人一边从容地工作,一边谈论着或吃或穿的无关紧要的话题;天黑时,他们则在炉火上放了铁锅,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闻着各种食物散发出的气息,用琐屑的话语填满他们生活的缝隙。
这些琐碎的描写正是作者在整部小说选材中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王琦瑶写了几十年的历史,或者是通过几十年的生活写了王琦瑶的命运。作者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她极力渲染的是各个历史时期弥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价值取向。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在的政治成分,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及历史中的个人,故而,她笔下的历史与个人显得特别平实、真切、贴近,两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加和谐,从而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饱满感、浑厚感。王安忆以细节呈现的日常生活,对抗着编年史的宏大叙述,用小说的形式实践了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这使得王安忆能撇开政治动荡与经济变迁的表象,直入时间的本质与内核。三、美点赏析——陌生化语言的运用5.本文的语言有着陌生化的特点,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语言的陌生化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习常为新异,从而增加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四、随堂写练6.所谓语言的“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这样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请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奶奶胸前的血很快就把父亲的头颈弄湿了,父亲从奶奶鲜血里,依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高粱酒味。奶奶沉重的身躯,倚在父亲身上,父亲双腿打颤,趔趔趄趄,向着高粱深处走,子弹在他们头上屠戮着高粱。父亲分拨着密密匝匝的高粱秆子,一步一步地挪,汗水泪水掺和着奶奶的鲜血,把父亲的脸弄得残缺不全。父亲感到奶奶的身体越来越沉重,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绊着他,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锯着他,他倒在地上,身上压着沉重的奶奶。父亲从奶奶身下钻出来,把奶奶摆平,奶奶仰着脸,呼出一口长气,对着父亲微微一笑,这一笑神秘莫测,这一笑像烙铁一样,在父亲的记忆里,烫出一个马蹄状的烙印。(莫言《红高粱》)外 婆王安忆水道成网的江南,邬桥这样的地方更是星罗棋布,云层上才数得清。它们是树上枝上的鸟巢,栖着
多少失魂落魄的人。失魂落魄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像日长夜消的潮汐。从他们的来去,便可窥见外面世界的繁闹与动荡,还可窥见外面人心的繁闹与动荡。邬桥是疗病养伤的好地方,外乡人却无一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这也怪邬桥的哲学不彻底,它总是留有余地,不失敦厚的风度。还怪邬桥的哲学不武断,它总是以商量的口气。外乡人的病也是不断根的病,入了膏肓的,无论怎么,都是治表不治里。可这些不说,邬桥总是个歇脚和安慰。那乌篷船每年要载来多少断肠和伤心,船下流的都是伤心泪。在那烟雨迷蒙的日子,邬桥一点一点近了,先是细细的柳丝,垂直的千条万条,拉了几重婆娑珠帘。桥洞像门一样,一进又一进。然后,穿过柳丝垂帘,看见了水边的房屋,插入水中的石基上长了绿苔藓,绒绒的。临水的窗户撑开着,伸出晾了红衣绿衣的竹竿,还有荸荠形的盖篮。沿水的回廊,立着百年不朽的大廊柱,也是生绿苔的。廊下是各色店铺,酒店的菜牌子挂了一长排,也是百年不朽。这过来的一路上,会碰到一条两条娶亲的大船,篷上贴着喜字,结着红绿绸缎。箱笼摞起来,新娘嘤嘤地哭,哭的是喜泪。两岸的油菜花黄着,秧苗绿着,粉蝶儿白着,好一幅姹紫嫣红。最后,邬桥就到了。……撑船的老大是昆山人,会唱几句昆山调,这昆山调此时此刻听来,倒是增添凄凉的。日头也是苍白,照和不照一样,都是添凄凉的。外婆的铜手炉是一片凄凉中的一个暖热,只是炭气熏人,微微的头痛。外婆想这孩子一时三刻是回不过神来的,她好比从天上掉到地上,先要糊涂一阵才清楚的。外婆没去过上海,那地方,光是听说,就够受用的。是纷纷攘攘的世界,什么都向人招手。人心最经不起撩拨,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这孩子的心已经撩起了,别看如今是死了一般的止住的,疼过了,痛过了,就又抬头了。这就是上海那地方的危险,也是罪孽。可好的时候想却是如花似锦,天上人间,一日等于二十年。外婆有些想不出那般的好是哪般的好,她见的最繁闹的景色便是白兰花、枙子花一齐开,真是个香雪海啊!凤仙花的红是那冰清玉洁中的一点凡心。外婆晓得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道理,她知道这孩子难了,此时此刻还不是最难,以后是一步难似一步。……王琦瑶望着蒙了烟雾的外婆的脸,想她多么衰老,又陌生,想亲也亲不起来。她想“老”这东西真是可怕,逃也逃不了,逼着你来的。走在九曲十八绕的水道中,她万念俱灰里只有这一个“老”字刺激着她。这天是老,水是老,石头上的绿苔也是年纪,昆山籍的船老大看不出年纪,是时间的化石。她的心掉在了时间的深渊里,无底地坠落。没有可以攀附的地方。外婆的手炉是陈年八古,外婆鞋上的花样是陈年八古,外婆喝的是陈年的善酿,茶叶蛋豆腐干都是百年老汤熬出来的。这船是行千里路,那车是走万里道,都是时间垒起的铜墙铁壁,打也打不破的。水鸟唱的是几百年一个调,地里是几百度的春种秋收。什么叫地老天荒?这就是。它是叫人从心底里起畏的,没几个人能顶得住。它叫人想起萤火虫一类的短命鬼,一霎即灭的。这是以百年为计数单位,人是论代的,鱼撒籽一样弥漫开来。乘在这船上,人就更成了过客,终其一生也是暂时。船真是个老东西,打开天辟地就开始了航行,专门载送过客。外婆说的那邬桥,也是个老东西,外婆生前就在的,你说是个什么年纪了?(节选自《长恨歌》)点评
小说开头详尽地描写了邬桥的具有典型风景的环境,渲染了一种朴实醇厚的乡土氛围,为主人公王琦瑶的出场做铺垫,也为引出外婆的心理活动埋下伏笔。选文刻画了王琦瑶梦想花好月好、长聚不散,眷恋繁华生活、享受安逸腐化生活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外婆的心理活动与王琦瑶的心思对比来刻画的。王琦瑶眼中的外婆是外表苍老、思想保守陈旧、不懂及时享受、不能让人亲近的人。本篇小说在语言表达上是极舒展而明朗的,在极其清丽委婉的文字中,使得这个充满悲剧色彩、命运多舛的王琦瑶身上没有彰显出浓重的自怨自艾、悲悲悯悯的格调,作者不力求笔锋犀利、直露,而是不急不躁,安安稳稳,平铺直叙。没有跌宕峰回,却让人心底微波起伏,在自然而然中显出作者细腻精致的文风。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920至1930大萧条年代许多人物,其中最精彩的首推两个女人,张爱玲与加布里埃·香奈儿。张爱玲是上海滩那一辈小说家中最早奇装异服、肖像上画报、宣传自己的女文人。( )。她晚年孤寂,与少女时成名趁早、红唇时髦形成了极大对比。我常扪心自问,如果与她们活在同一时代,我会和她们做出相同的选择吗?我还能如此推崇这两个女人吗?首先这两个女人都曾是“汉奸”或“法贼”。张爱玲嫁给了日伪时期大官胡兰成;香奈儿德军入侵巴黎时,与一名德国军官同居。其次,这两个才女,皆为话题女王。同代自命清高的文人多为贬抑,但迷恋她们的众生,却横跨时代与年龄,拥爱不已。张爱玲本人与作品都成了传奇,互为叠印,世要够乱,才能出佳人。那个战火中唯一最无国仇家恨、只求__________的上海孤岛,出现一名__________的乱世佳人,恻然轻怨的文字,竟给了中国人在战火中避世的唯一的慰藉。香奈儿更“过分”,她的人生简直犹如一本谎言集。永不停止地向上爬,成了她人生唯一的信念。香奈儿出身比张爱玲穷困,也因此更没有道德包袱。一切只为了表现她们的__________,除此之外别无生存准则。这两个女人皆活在大萧条时代,乱世里经营自己,有时也被逼到__________的地步。原因之一,她们很早即明了自己除了天才的梦外,一无所有。大萧条乱世中,只求自身太平的两位女子,最终也真的成了巅峰奇才的世纪。“我们的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她们世故地选择冷视人间,女人救不了时代的悲苦,只救得了自己的天才。香奈儿死的时候,法国总统说“法国20世纪留下了三个名字,戴高乐、毕加索与香奈儿”。她们错了吗?我没有答案。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大众文化的附属炒作,自非革命文学家愿意干的事
B.这种大众文化的炒作附庸,自非革命文学家愿意干的事C.这种附庸大众文化的炒作,自非革命文学家愿意干的事D.这种附属大众文化的炒作,自非革命文学家愿意干的事答案 C解析 “附属”的运用范围比“附庸”广,修饰“文化”应用“附庸”,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根据前一句的“最早奇装异服、肖像上画报、宣传自己的女文人”可知,应该是“这种炒作”,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C。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钟鸣鼎食 洁身自好 卓尔不群 不择手段B.钟鸣鼎食 明哲保身 旷世奇才 弄虚作假C.纸醉金迷 洁身自好 旷世奇才 弄虚作假D.纸醉金迷 明哲保身 卓尔不群 不择手段答案 D解析 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根据前文“张爱玲嫁给了日伪时期大官胡兰成”可知,用“洁身自好”形容张爱玲不合适。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旷世奇才:当代少见的才能出众的人。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含贬义)。弄虚作假:耍花招儿,欺骗人。“不择手段”比“弄虚作假”涵盖范围更广。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萧条乱世中,只求自身太平的两位女子,最终也真的成了奇才的世纪巅峰。B.大萧条乱世中,两位只求自身太平的女子,最终也真的成了世纪巅峰的奇才。C.大萧条乱世中,两位只求自身太平的女子,最终也真的成了巅峰奇才的世纪。D.大萧条乱世中,只求自身太平的两位女子,最终也真的成了奇才巅峰的世纪。答案 B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两位”是数量短语,应放在除了领属性定语之外的定语的前面,应为“两位只求自身太平的女子”;第二处是搭配不当,“最终也真的成了巅峰奇才的世纪”的主干是“(她们)成了世纪”,不搭配,应改为“最终也真的成了世纪巅峰的奇才”。A、C、D三项中的“奇才的世纪巅峰”“巅峰奇才的世纪”“奇才巅峰的世纪”这些短语也不符合上下文语境。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活质量,物质是要摆在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腰缠亿万的富翁,一个工薪阶层的成员,谁晚上睡觉更香甜呢?说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毕竟,后者没有那么多值得焦虑的事情,拿钱能买到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旦失去之后,那空虚和苦涩,更不是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天鱼翅、顿顿海参,终有吃腻的一天,只有去寻找那种基本与人无争无碍的享受,去体味那既物质、更精神的享受,去创造那种能够品尝得出来的、从心灵到感官的享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财富的多少与生活质量高低不成正比 ②物质享受是有止境的 ③才能使生活高品位、高质量5.对于王琦瑶的一生,有人认为太可悲,社会地位与日下降;有人认为很正常,她最终回到了她最初的平常出身,得其善终,也算幸运。很多事就是这样,褒贬皆有道理。仿照例句,就下面给出的事物,分别从正反两面立意填写两个句子。蜡烛 ①褒扬:每燃烧一段,都贡献一分光与热。 ②批评:过分地炫耀,终究会被泪水淹没。彩虹 ①褒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哪怕只有一瞬间的美丽,也要把美丽留给人间。②过分地清高孤傲,终究不能成为春天百花园里的一员。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辩证思维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从正与反两个方面做出分析。二、阅读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蝴蝶盾毕淑敏江南,雨雪迷蒙的早春。傍晚,小城,远远的红灯。灯火下飘着一些斑驳的影子,如彩色的巨蚊,翩翩翻转,又不曾片刻飞离。近了,看到一个细弱的小伙子,蹲在灯下,用剪刀劈开粉色的绸带,三缠两绕的,一朵小小的莲花,就在指尖亭亭玉立地绽开了。再看蚊形巨影,不禁哑然失笑。那是小伙子用各色绸带编织的小物件,翡翠色的螳螂,巧克力色的蚂蚱,橘红色的龟,冰蓝色的玫瑰……一律以丝线穿了,吊在灯下的铁丝上。这些美丽的幌子,随每一阵微风,幽灵般起舞。我说:“卖的吗?”
他抬起头,一双被夜熬红的眼。“卖的啊。买一只吧。多好看啊。除了挂着的这些,我还会编好多别样的。”他望着我,很快地说。手不停操作,如盲人按摩师一般娴熟。我想了想说:“编一只凤凰吧。”不知为什么,他却踌躇了。好在只是片刻间的犹豫,马上接着问:“什么色呢?”“红的吧。”“红的不好看,像烧鸡。”他很坚决地否定,并不怕因此而驱走了顾客。“青色吧。青鸟,很吉祥的。”他做出权威的决定。不待我表态,十指翻飞地操作起来。十分钟后,一只蟹青色凤凰诞生了。骨架很魁梧,尾羽却不够丰满,嶙峋模样,令人忆起乌鸦。我付了钱,然后说:“小伙子,可惜没我想象的好。”他收拾着残屑很镇定地说:“那你再买一只别的吧。凤凰不容易讨好,世上本没有的东西,每人心底想的都不一样。实实在在的,比较好办。”我说:“那好,这回我改要蝴蝶。”他突然愣了,问:“你是从外地来的吧?”我说:“是啊。”他说:“本地人都知道,我是不编蝴蝶的。”我纳闷,说:“蝴蝶很难编吗?”他接着问:“你是马上就要离开吗?”我说:“明天,大早。”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破一次例,卖你一只蝴蝶吧。”他也不再征询我对颜色的意见,思索着,径自操作起来。绸带卷沙沙滚动着,用料之多之杂,几乎够编一头斑斓猛虎。他边编边说,家乡多棕榈,人人都会用棕榈叶编些好玩的东西。后来到外闯荡,现代人如今喜欢手工制品,他走南闯北,生意不错。小伙子结束谈话的同时,完成的蝴蝶也递到我手里。这是我生平所见最为精致的编制物,身肢纤巧,我失声道:“这么艳的蝴蝶,能抵十只凤凰!”我定下心,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多编些蝴蝶?”他说:“多了,就不值钱了。三个月前,我刚到这里,记得也是这时分,来了一个男人买我的货。两天后,他再买我的货,他劈头问:‘你能编多少种蝴蝶?’我说:‘没算过,有几十种吧。’他说:‘我用大价钱收你的蝴蝶。条件是,蝴蝶不得重样,不许给别人编,每日一只,一共百天。’“我就在这儿住下了。除了摆摊,就是每天早上供应那男人一只蝴蝶。刚开始并不难,照我以前编过的花样,做给他就可交差。一个月之后,渐渐有些吃力了。日日都要设计出新图谱,夜里想得脑仁儿开锅。终于有一天,我对他说:‘老板,我不想再给你一个人编蝴蝶了,我要走了。’男人落下泪来,说他在苦苦追求一个女孩,每天都给她送花。女孩刚开始连看都不看就把花抛掉。后来他偶然附了一只从我这里买的蝴蝶,没想到那女孩就收下了花。“女孩一直同他交往,并说如果能集到一百只不
重样的蝴蝶,就答应嫁给他。所以我又留下来了。到今天为止,共编了八十九只蝴蝶,还有十一只就满百数之约。每当我呕心沥血编出一只前所未有的蝴蝶时,总在想,那个得到这只蝴蝶的女孩,究竟是谁?长什么样?“我想问她,她爱的究竟是人还是蝴蝶。为什么女人总想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还要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没头脑的死物件上呢?即使那样东西再宝贵,再难寻找,某个男人费尽心机为你找到了它,就是爱情了吗?要知道,你不是同蝴蝶过日子,而是要和一个活人,相伴走过一生啊。“也许,我会在编满一百只蝴蝶之前,突然逃离这里。我还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来琢磨这事。如果那女孩真的爱他,即使攒不到百只蝴蝶,也会欢喜地嫁他吧?蝴蝶一旦没有了,女孩醒了,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更好?我给了她一个妥善脱身的借口。”我把手中纤巧的编制物,很仔细地包好,对他说:“放心吧。在我离开小城之前,不会有人看到蝴蝶。”道了别,缓缓离开。很远了,稀薄的空气里还充满着淡淡的红光,从背后的方向绕过我的衣角,涌进无边的雾丝。(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5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间接刻画小伙子的形象,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B.小说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于一个物件,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看重外物的背景。C.小说中写到小伙子有突然逃离的想法,是因为他看不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作者关于爱情与物质无关只与精神有关的主题。D.小说结尾“道了别,缓缓离开”通过动作描写,突出“我”的矛盾心理:离开小城之前,要不要让人欣赏最为精致的蝴蝶;要不要给想逃离的小伙子提自己的建议。答案 B解析 A项“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错,应为“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C项“从而深化了作者关于爱情与物质无关只与精神有关的主题”于文无据。D项两个矛盾心理无中生有。7.小说中的编制物蝴蝶作为一种“盾”,守护着一些无形的东西。试作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小伙子巧夺天工精湛的手艺;②一百件不重样的精巧的设计构思;③小伙子对买蝴蝶男人的信用;④买蝴蝶男人对其心仪女子的爱情的渴望;⑤接受蝴蝶的女子对爱情的信念;⑥“我”对编蝴蝶小伙子的承诺。8.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对倒数第二段文字作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仔细包好蝴蝶,表明对于编制物的喜爱珍惜,是对小伙子劳动、技艺的欣赏和尊重。②说的话重申了决不破坏约定的郑重承诺。③小心的动作、郑重的话语还传递出了对小伙子完成“百件不重样”作品的期许(支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