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三、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猜一种植物。2.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花生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情?种花生—()—()—()(二)新授1.学习种花生和收花生内容。(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种.收.)(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2.学习尝花生课文结尾“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板书:尝)3.学习课文重点:议花生,理解内容,懂得道理。(1)默读第3-14自然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议)(2)齐读: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思考: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父亲当时任知县,工作特别忙。)再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对父亲的敬意。(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父亲的第一个问题与回答。(4)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花生的好处。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5).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2.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3.指名生读,对出对比。4.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只是在说花生吗?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6.再读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读出自己的理解。 (板书:借物喻人)7.少年许地山也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理解“体面”的意思,强调出“只”。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只讲体面。)(三)联系实际,生化主题1.思考:生活中哪些人是拥有花生品格的呢?生回答。师总结补充。2.师想到了一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学生猜是谁?师揭示答案:本文作者,许地山。他说“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奉献。”(四)布置作业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