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落花生》第二课时观摩课何艳秀2014年4月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2、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第10自然段。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法,以读促悟法,点拨法。教学情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2、说一说课文那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二、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1、过度: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一家人的这么的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产生了兴趣。2、明确重点:作者一家人到底议论了花生的什么?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三、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1、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2)、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生边读边思考。1、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赞花生。①朗读课文7至第10自然段,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事什么?(大家谈:味儿美、榨油、便宜。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②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矮矮的”与“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进行比较,果实结出的位置“埋在地里”与“挂在枝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花生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需要别人去挖掘、发现,因此父亲才得出以上的结论。)③父亲想借用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法。)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花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父亲教育子女做心灵美的人,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好事。)②、教师点拨。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背诵句子。(3)、做有用的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得到的感悟。作者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做有用的人。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好处或贡献的人。)1、指导背诵有哲理的句子。二、扩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借物喻人。)2、我们曾经还学习过哪些借物喻人的文章?《白杨》《梅花魂》。3、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吗?4、讨论交流。(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五、总结全文。说一说。当今社会你是想做像苹果、石榴、桃子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板书设计:15、落花生我们谈父亲谈味儿美、榨油、便宜踏实、淳朴、有用、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