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子夜》更名所蕴含文字学意义摘要:文学大师茅盾的《子夜》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子夜》并非这部巨著的原名,这一点后期的许多学者都讨论过,1995年第8期的《教师博览》曾探讨过“茅盾改书名”的原因,但只是做了简单的叙述,之后无论是文学史上还是文字学史上都很少探讨这一问题。从文字学视角入手,对“夕阳”和"子夜”溯源,并结合古代文献,尽量全面地讨论"茅盾改书名”所蕴含的文字学意义。关键词:子夜;夕阳;说文解字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76-02茅盾的著作《子夜》可谓是家喻户晓。1933年因《子夜》的出版而被称为“子夜年”,由此可见,《子夜》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部小说原来并非题名《子夜》,而是《夕阳》。《子夜》是在出版时才正式定名的。1933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部小说时,茅盾经过再三推敲,最终将这部巨著更名为《子夜》。《子夜》的更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文学作品的题名是与文学作品的内容紧密相连的。《子夜》的更名看似是一个文学问题,事实上它蕴含着很深的文字学意义。正是因为“子夜”这两个简单的文字能完美地诠释茅盾写作的
目的,才会使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定名为“子夜”。《子夜》始作于1931年10月,脱稿于1932年12月。1933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子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业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大家都知道茅盾倾注其毕生心血的作品更名为《子夜》必然是蕴含着大智慧的。但究竟含有怎样的智慧,许多人却不得而知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免亦步亦趋。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子夜》更名的文字学意义。一、"夕阳”所蕴含的意义“夕”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夕,,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祥易切。”意思是,夕,傍晚,月亮尚未露出全貌。“夕”字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夕”字和“月”字几乎一模一样,可见,“夕”与“月”早期很可能就是一个字。小篆的夕比月字少了一笔,表示月儿尚未露出全貌。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太阳落山了,一眉新月挂在了天空。夕的本义,就是指黄昏,傍晚。如《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唐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一过,夜幕便降临了。“夕”由此便引申出夜晚的意思。如白居易《秦中吟•不致
仕》:“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夕不仅可以独立成字,也可以作为部首,以夕作部首的字大多意思与夜晚有关,如''飨”《说文解字》:“喩,M也。从夕、食。”飨是会意字,从夕,从食。本义指晚上吃的食物。《说文解字》:“外,远也。卜尚平旦,今夕卜,于事外矣。”外也是会意字,从夕,从卜,表示在晚上占卜。“夕”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第1个词条的解释为'‘太阳落的时候;傍晚。”如夕阳、夕照、朝发夕至、朝令夕改。第二个词条的解释为"泛指晚±o"如前夕、除夕、风雨之夕。《说文解字》:"阳,阳高、明也。从昜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高明也。暗之反也。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昜声。与章切。十部。许慎和段玉裁对阳的解释可概括出三个词条,词条一,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词条二,日;太阳。如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五:“浮云蔽颓阳,洪波振大壑。”《詩•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词条三,明亮;鲜明。如《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傳》:“陽,日也。”《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阳”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释义为:(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2)太阳;日光。如阳光,阳历,阳坡,朝阳,向阳;(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衡阳,洛阳。根据“夕”和“阳”的释义,我们总结了“夕阳”两个单字合起来的主要意义。(1)指山的西面。毛传:"山西曰夕阳。”柳宗元《愚溪诗序》:“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至潇水。”《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2)傍晚的太阳。晋庾阐《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阳傍照。”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三侠五义》第二回:“正遇着深秋景况,夕阳在山之时。”冰心《寄小读者》:“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看夕阳自戚叩落亚的最高峰尖下坠,其红如火!”(3)比喻晚年。晋刘琨《重赠卢谨》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4)属性词。比与传统的、因缺乏竞争力而日渐衰落、没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如夕阳产业。
茅盾在后记《再来补充几句》中写道:“《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O年春末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记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茅盾写作《子夜》时的社会背景可谓是一片黑暗,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半点希望,整个社会如同死亡一般沉寂,毫无生气。根据《子夜》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清晰地明白此处茅盾大师取得是“夕阳”的第二个释义。太阳落山后,黑暗笼罩着一切。这就是“夕阳”的意思。二、“子夜”所蕴含的意义(-)'‘子”用来指代人
“子”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子,。象形字,像小孩之形,像双腿在襁褓内,两手在外的婴儿之形。”李阳冰曰:“子在襁褓中,足倂也。”因此“子”的本义就是婴儿,小孩。引申为孩子,儿子或女儿。如《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唐甄《潜书•夫妇》:“均是子也,我之恤女则甚于男。”《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其中“子”指的是男孩子。《韩非子・说林上》:"卫人嫁其子。”其中“子”指的是女孩子。“子”表示人的泛称。如男子、女子、士子、学子等等。在姓氏之后加子,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等。(二)“子”用来指代物如桃子、李子、栗子、包子、茄子、凳子、桌子、椅子、镜子、勺子、筷子、鞋子、靴子、帘子等等。(三)“子”用来指代月份和时辰“子”用来指代月份这一用法来自于许慎对十二地支的理解和解释。先民计时,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称为干支计时法。十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两两一组构成的六十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俗称六十花甲子,现在主要用来阴历纪年。
《说文解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傅。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褓中,足倂也。”根据许慎的解释,子表示的是十一月。其他十一个字也分别对应着一个月,对应关系为: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十月为戌,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此外,"子”还用来表示时辰。子时在十二地支中代表H^一时至凌晨一时的时间,丑时代表一时至凌晨三时,寅时代表三时至凌晨五时,卯时代表五时至上午七时,辰时代表七时至上午九时,巳时代表九时之上午十一时,午时代表十一时至下午一时,未时代表一时至下午三时,申时代表三时至下午五时,酉时代表五时至晚上七时,戌时代表七时至晚上九时,亥时代表九时至晚上^一时。可见,子时是十二时辰之一,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如蒲松林《聊斋志异九“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说文解字九“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舍也。以疊韵爲訓。天下休舍。休舍猶休息也。舍,止也。”意思是,夜晚到来,人们都休息了。子夜”就是夜晚、傍晚的意思。如洪秀全《原道醒世训》:“于今夜退而日升矣。”《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三、“子夜”与“夕阳”的比较综上所述,“夕阳”这一题名揭示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一片黑暗,黑夜漫漫无期,让人看不到光明,预示着毫无希望。“子夜”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但过了子夜,就会有丑、寅、卯、辰、巳、午时的出现,光明总会到来,黑夜过后就会迎来光明,暗示了希望就在痛苦之后,让人不再绝望,这就是“夕阳”与子夜的最大区别。因而,将“夕阳"更名为“子夜”显现出了茅盾大师的无穷智慧。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任德山,任犀然•汉字博物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窦文宇,窦勇.汉字解说[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5]茅盾•子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8]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