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阿Q正传》和《子夜》中现实主义类型摘要:《阿Q正传》与《子夜》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及电视作品,是当代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其中部分片段还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深受高中同学的喜爱。凡读过这两部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两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它们二者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特征却不尽相同,《阿Q正传》是“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子夜》则是“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二者有着不同特点。关键词:思想启蒙;社会批判;现实主义;意象;比较阅读;中国现代文学;鲁迅;茅盾《阿Q正传》与《子夜》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及电视作品,是当代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其中部分片段还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深受高中同学的喜爱。凡读过这两部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两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它们二者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特征却不尽相同,《阿Q正传》是“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子夜》则是“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二者究竟有何不同呢?下面我们就以《阿Q正传》与《子夜》为例,谈谈这两种类型的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典型代表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主流的现实主义,它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其中以“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产生作品也最多,影响范围也最广。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最初源头来自于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合流,尤其是法、俄、日等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直接影响,“五四”时期,这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高潮,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其中又以鲁迅的影响最大。而“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直接的源头则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受俄、法及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影响较大。这一类型在20世纪初期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茅盾、田汉、曹禺等,其中又以茅盾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二、《阿Q正传》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与《子夜》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之比较“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有各自显著的特征。“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在中国当时“特别国情”下产生成长,它的历史使命意识、民族自省精神都与当时中国
新文学的目标完全对应,强调现实主义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功能,立足点是人的思想的革命,从启蒙主义出发,把文学作为改造人的精神灵魂的有力武器。同时,“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对现实透视大多采用历史的视角,作家抓言语,从历史积淀当中来反思追寻民族、人类的历史命运,折射现实。这是“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五四”时期是传统国民性裂变的时代,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毕生追求国民性改造的途径,特别是鲁迅先生由早年学医到后来转而从事文学创作,就贯穿了改造国民性这一鲜明主题。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谈到自己“弃医从文”的动机时就说得很清楚,“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封建势力是如此强大,国民的灵魂是如此麻木,于是改造人的精神与灵魂,启蒙人的思想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第一要著”。鲁迅在当时还提出了著名的“铁屋子”理论: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国民在屋内大多“昏睡”,那么如何将这些昏睡的国民唤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铁屋子”和这样的“国民”。以《阿Q正传》为例,我们从中可以看
到当时国民的精神状态是多么地麻木、多么地卑怯,多么地需要启蒙和改造。当《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在被枪毙前游街示众时,有一段文字很好地描写了当时未庄这些“看客”们的麻木,“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啊,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而阿Q本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则被看作是当时国民们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是中国人灵魂上粘着的落后、愚昧、麻木、不思进取的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阿Q所在的社会环境“未庄”则是当时黑暗、腐朽的旧中国这个“铁屋子”的缩影。阿Q在如此的环境中艰难地生活着,他的现实处境很糟糕,可他却在精神上能“常处优胜”,明明常常受辱挨打,却又立刻“转败为胜”。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就是鲁迅所说的“无反抗”。而通过深刻揭露现实,痛斥这种“无反抗”,促进人民觉醒,就是当时“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作家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唤醒了“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起来反抗,才有可能打破这个牢笼,看见光明的未来。“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则集中表现为对社会的改造,推动社会外部结构的变动,而不是人的精神变革。它的关注面更多在于社会,而非人的精神世界,注重通过客观化的叙事来认识社会面貌,其作品多带有史诗性特点,强调社会的“全般性”。“社会批判型”现
实主义从思维方式上看,更加注重理性化的创作思维原则,反对感性化叙事,特别重视社会科学理论对创作的指导,其代表作家就是茅盾先生。茅盾的创作理论重心落在“社会批判”上,强调文学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在《致文学青年》一文中,茅盾“很反对那些没有深切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个人情感的产物”,要求文学青年从深处分析社会,认清社会矛盾,提出要对社会矛盾进行“严密的分析,严格的判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如大家所熟悉的茅盾的经典作品《子夜》,就直接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社会生活,展现了1930年春末夏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用“子夜”作为书名,是用艺术的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时期,是旧中国所有固有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时期:军阀连年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致使大批民族资本家破产;民族资本家为了生存,加紧了对工人阶级、农民的剥削与压迫。残酷的现实激化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间的矛盾,激化了整个社会的矛盾。作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现状,以艺术的形式大胆的进行了批判。他的批判对象是“社会”个包罗万象的社会,一个由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知识分
子、大大小小的资本家、金融买办、官僚政客等广泛包含各阶层人物组成的社会。茅盾先生对人物之间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当时充满各种矛盾与危机的社会作了深入的由表及里的批判。在小说的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茅盾的这种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瞿秋白曾给了《子夜》很高的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他把《子夜》的出现认作是“中国文艺界的大事件”。总的来看,茅盾的“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体现了文学当代性的叙事特征,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观照社会、批判社会的功能。其次,对社会的批判是通过时代生活画面的形象展示和典型形象的塑造完成的。最后,从经济视角切入解剖、分析社会结构,表现因经济问题引发的社会文化心理,迖到了对社会本质的现实主义理解。综上所述,“思想启蒙型”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的观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各自具有显著的特征,各自有其典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但都殊途同归,它们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各自应有的巨大贡献,值得后人好好学习和反思。
参考文献:[1]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2.[2]王嘉良.现实主义:直面现世的“社会批判”师范大学学报,2003(6).(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