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摘要]《红高粱》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电影,这部影片向国外传递了中国电影迅速崛起的信号,也使电影人有了创作的信心和底气。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赞扬的是中国人旺盛、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宣扬了生命的自由自在。而它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则贯串于整个剧情,不管是奔放的色彩的运用,还是那值得让人琢磨的细节设计,都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不禁让人赞叹其创作水平之高,艺术境界之深。[关键词]张艺谋;意象特征;意象美;红色一、引言不得不说《红高粱》是一部具有张艺谋主观唯心主义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的分析角度从对黄土地的颂歌自然上升到对生命的高歌。整个过程在一片充满奥妙的氛围中竭力展示出了张艺谋追崇初始生命的情感。影片赞颂了人的生命的顽强坚韧,也赞扬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本文将选取生命意志、色调意象、人格意志三个切入点,来分析影片《红高粱》中生命的意志特点。二、独特的人物风格贯串整个电影红色是这部电影的代表色,作为整个故事的基调,红色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韵味。故事一开始,新娘九儿那张满是生命的润色的脸颊上,红盖布,红婚服,红轿子,发生关系时
那在剧烈晃动的高粱秆子上跳动的光斑,犹如红雨一样的髙粱酒,持续到结尾时瞬间黑暗后通天满地红的周围环境电影全篇都被红色的色调霸占。引起了观众极大深远的展想,很大程度地将人们的视觉尝试提高到一个高度。“故事尾声,在残阳的映射下,十几个老百姓陈尸荒野,满地荒凉,他们的鲜血浸红了这片高粱地,黑色的泥土此时变得更深To血红的残阳,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映成血红的海,九儿已祥和地躺在血水中,顿时,起风了,高粱群纷纷弯腰志哀,大气,悲怆。连太阳都被这血红感染了,变成了一抹深红,暗红色的太阳点燃着,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红色。”在这段剧情上,红色的扩散力似乎得到了永久地提升,红色的服饰、红色的场景氛围,慢慢蔓延,直至时间仿佛静止,冻结,从而使整个场面都沉默了,被红色带动的髙粱随风摇荡占满了整个画面,极大的悲壮、苍凉、震撼。对生命的自由、自然演绎到了极致。电影通过对色调描写的手法的大胆运用,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九儿出场时,那件腹部稍宽,胸部和腿部稍紧的红色裤子,典型的农村未出阁姑娘打扮;发生日全食时,那漫天血色的色彩与望不到边际的绿色高粱地的对比。差不多每个场景的瞬间都是一幅苍茫、雄浑的充满视觉美的中国画。电影语言的运用堪称精湛,流露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在之前,从未有人敢这样把电影摆弄得如此灵活,也没有人把那样深重的色调如同挥洒字幅般弄得如此活泼,应该说,这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和色调的勇敢尝试,为《红高粱》的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三、影片中人物的生命艺术
影片中的场景选取在一个长满野生高粱,名为十八里坡的地方。一眼望不尽的红高粱,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晚夕时,经过一场血雨腥风后的十八里坡在那一片血红的落日余晖下,红得格外耀眼。这一切告诉人们的是后续生命的继续与不屈,张艺谋多年后描述当时拍摄《红高粱》的情景时,说出“高粱这种庄稼天生喜爱雨水,一旦有雨过后,我们在高粱地里,总能听到一些嘈嘈杂杂的声响,株株高粱跟要分娩似的,口中不停地嗯嗯着,然后,整个高粱秆子的关节处,都有清脆的响声,感觉就像自己处在一个生孩子的宽阔地,满满的都是绿,满满的都是这种响。”这种声音是生命的生长和继续,是人性中不折不挠的品质和精神。当故事发生到最后,追悼罗汉爷爷的简短过程中,为老罗汉准备的那碗酒燃起了阵阵火焰,点燃的是生命的千秋万代。由死而生的继续,电影于死亡的视角去歌颂生的伟大,就像结束时豆儿官看到了因日全食而黑暗的天空时突然地阵阵哭喊,一阵红日初升的能量更深度地赞颂了生命的伟大。综述,“影片全景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用一发不可收拾的形态为这片因黄河而存在的黄土地灌入了阵阵活力,创造了生命的接力,从九儿的红棉袄到她儿子豆儿官的红肚兜,从老罗汉的祝酒到豆儿官的祝酒,从红高粱酒中余占鳌的尿到他儿子豆儿官的尿,生命总是在不同的形式下得到了传承”。《红高粱》好似一个有点神话味道的故事。
人性和生机勃勃的精神是被全文的奥妙色彩所包围。所以,总体看来,生命的赞扬是此电影的重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个性进行创造,来表现生命那种不断的延续,赞颂生命的自在、旺盛。”对生命的尊重的主题和电影拍摄中精练语言的恰当运用,为《红高粱》赢得了国际赞誉,使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目前为止在国际电影界影响力最大的电影。《红高粱》这部作品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也没有出现对高尚艺术的追寻。而是在一个有三代历史的农村家庭,通过跟别人讲述自己的家族史,从而营造了一个还未出现的人性品格,是一种对人格的向往,超出了那个时代背景,达到了描述人性与原始的高度,电影自始至终向观众表达的主题都是那旺盛的生长力,是那跋扈得不弯曲、放荡不羁、不受束缚、浩浩荡荡的价值观。所以,这部作品已不是观众看到的、想到的那样,而是展现了一个绝无仅有,对另一个精神世界的向往。这种向往仅出现在'‘太阳神”的传说中。与过去的探祕电影不一样,《红高粱》尽管表达出了张艺谋的生命主旨,但还是没有像《黄土地》类似的影片那样对情节删减,只用纯一的镜头语言的灵活运用来体现导演的意图。张艺谋制作这部影片时从实景下手,从既定情节下的影片人物特点出发,设计了一个完美、生动的剧情结构,从而使人物意志在情节的转折、人物动作、举止合理地表现出来。那么,张艺谋是怎样使这两者融合得如此完美的呢?
开始,故事本身拥有一根完好的线条,但这跟线条很长的一部分是由旁白引导的。电影中人物还未出现,一片黑暗时,音响上就播出了孙子辈的记叙:“我给你讲一讲有关我爷爷奶奶的一段往事,这件事,在老家还有人记得。”这是一种后人讲故事的方式,这个“我”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因为故事中没有他,照理说是个与此事无关联的人,但作为故事主角的后代,又与他产生了密切的关联,从而拥有了被记叙的价值。所以,这个切入点非常具有特点,它让导演在安排情节时有了自由发挥的角度参考,非常灵活而又有全面把握性。另外,他把这部电影的时间拉长,有了历史回转的作用。在此作用上,张艺谋在开场白中袒露了故事的虚假性。“时间长了,有人会认同,也有人会不认同。”进而很自然地让故事的发生进入了另一个理想的世界。这部电影中的旁白较多,共有12处之多。它的作用就是交代了角色关系、场景布置、情境推移等几个回转处。旁白还有另外的一种作用,“预言”接下来的情节,如九儿出嫁时,远近闻名的轿夫就是九儿未来的丈夫,极大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使故事更具有扩展力。张艺谋把传统电影中更容易写出
故事的几处多被这简单的几句旁白给一带而过,在电影的时空与展示上也能自由发挥,而大篇幅地将荡轿、抢劫、野合、新酒祭司、日食等描绘得更加精彩,把主人公的意志附加在详细的银幕上,存在一幅幅带有剧烈生命味道的礼仪上,进而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红高粱》洋洋洒洒的对整篇故事的描述,不间断地提供预言时间的暗示,它营造的人物具有匪徒和豪杰双重性格,既充满野蛮又有民族大义,电影通俗的内涵和大众品格的发疯式的跋扈,对中国近代底层劳动人民真实情况的追忆和接近,对台词像散文诗式,好坏交合的运用,都达到了震撼观众内心的作用。它在艺术方式上推陈出新,描写中国抗日时期在黄土高原上一群淳朴、豪放,敢爱敢恨,爱恨真性情,不畏生死的农民,激起了现代人们对那个秩序紊乱的时代草根英雄所拥有的充满人性、充满粗狂和充满放荡的追求。《红高粱》立足于生与死的姿态,站在生的对面歌颂生,一阵红日穿破层云的力量,将生的颂歌唱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影过程有快有慢,笔法苍劲力道而又带有温柔细致,细节的描写对影片在赞扬时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显得那么真实。那满银幕的红,不但充实了观众的视觉,又代表了那猛烈的生长渴望;那对爱坦坦荡荡的追求和对恨咬牙切齿的厌恶,淋漓尽致的,肆意泼洒的价值观交合在一起,让人久久不能忘却,沉浸在那情境之中。《红高粱》都不只是一个有关西北和西北大汉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了更多深入到灵魂深处的品质一一放荡不羁、旺盛强大的生长力,那令人
肃然起敬的民族气概,那毫不掩饰、大爱的真性情,那真实的人格力量透出电影主旨:这就是我们伟大劳动人民的血色民族魂。四、影片中人格意志之美对于性的描述,在电影中没有留有过多的时间,但又能从每个情境中找到有关的对性的暗示,被西北风吹得高低起伏的高粱地里的蒙面男子,九儿因害怕而凌乱的步伐,拉紧了故事的节奏,布置悬念。但正是这强硬的手段,渲染了爷爷的男人魅力。使得这种男欢女爱,变成了一种神圣的礼仪。在傍晚的霞光映衬下,九儿弯下了腰书写了一篇那个时代独有的小情诗,女性的娇媚和男性的强健相互交糅,表现出了人性情中的完美结合,更扬起了人最原始的生命力的旗帜。在九儿出嫁的“颠轿”拍摄中,表象上看来,它只是一群粗犷的农村大汉对轿子中一位娇羞且无奈的新娘子的调戏,但从更深的角度看来,这也反映这群单身汉垂涎九儿的美色和她的女性气味,并以此发泄了出来,也从侧面反映了九儿身处不情愿的婚姻而又无可奈何的可怜、愤怒。张艺谋把九儿的这种情绪与节奏的峰回路转编写在一起,并把这群单身汉对女人的渴求艺术地表达了出来,这点算得上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这一过程的升降导致了心情上的差异,最终告诉了观众九儿已在这群壮汉心中有了不小的地位。可以看出,电影中隐藏了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需要
靠细心的观众发掘,如老罗汉对九儿没说出来的爱,在爷爷回来,并得到九儿默认两者关系之后离开,在豆儿官九岁那年又回来,远远地看了九儿之后转身离开;还有老罗和“秃三炮”被日本人抓住之后威武不屈的神态,正反面人物在民族大义前的一致选择,都表达了一种激励人心的信息,那就是生命。电影的插曲,摇轿时的歌谣、敬酒词、童谣,都反映了黄土高原大汉的性情,近乎嘶喊的民谣唱出了生命的歌、生命的激情。影片中最后那悲壮的画面,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因鬼子机关枪导致伙计们的愤怒和中国基层老百姓的愤怒导致的满天红,加上角色的衬托,《红高粱》这种超出了现实、表达出人们心中理想的虚构故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通过这部影片,人们把心中长久以来积压的真实性情舒展了出来。五、结语《红高粱》这部作品,从婚礼、红色引入,用色彩艺术把生命、色调、人格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向观众透露出人的初始性格中的最原始的精神溯源——初始生命的渴望、毅力即生命的真实面貌的追崇。“这在电影中得到了律思竭虑、豪放大气的全面的体现,使得电影能够与众不同地处于自由、不羁、任性的转化之情境。”个人觉得,该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国外同仁的认同,正是这一因素的影响,它绝不是一句“民族性越深,世界性越深”就能代表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唐昭陵墓室壁画服饰研究”(项目编号:14JZ064);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2014)年度课题“唐昭陵墓室壁画服饰研究”(项目编号:2014039);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唐代婚礼服的形象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4XSYK050)o[参考文献][1]刘旭•后殖民审丑观:张艺谋电影东方意象的背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2]尹立云•解读张艺谋系列电影中的色彩魅力[J].电影文学,2012(06).[3]王玉琼•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探析[J].电影文学,2013(01).[4]方亭•深幽之水大红灯笼——从审美取向的差异解读《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意象设置[J].电影文学,2008(15).[5]陈岩.论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J].电影评介,2015(01).[作者简介]刘翔(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
咸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服饰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