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长恨歌
教学目的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诗语言优美,融抒情、叙事、写景于一炉的特点。返回
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作者逸事教学参考相关图片《长生殿》曲唱资料链接返回
周珽曰:作长篇法如构危宫大厦,全须接隼合缝,铢两皆称。乐天《琵琶行》、《长恨歌》几许胆力!觉龙气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读者未易测其涯岸。(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七言初唐、盛唐虽各一体,然极七言之变,则元、白、温、李,皆在所不废。元、白体至卑,乃《琵琶行》、《连昌宫词》、《长恨歌》,未尝不可读,但子由所云“元、白纪事,尺寸不遗”,所以拙耳。(清·宋徵璧《抱真堂诗话》)《连昌》、《长恨》、《琵琶行》,前人之法变尽矣。(清·吴乔《围炉诗话》)相关评论
相关评论乐天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皆所谓老妪解颐者也。然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即少陵、长吉歌行皆不能及。所以然者,少陵、长吉虽能为情语,然犹兼才与学为之。凡情语一类才学,终隔一层,便不能刺透心髓。乐天之妙,妙在全不用才学,一味以本色真切出之,所以感人最深。由是观之,则老妪解颐,谈何容易!(清·黄周星《唐诗快》)迷离恍惚,不用收结,此正作法之妙。诗本陈鸿《长恨传》而作,悠扬旖旎,情至文生,本王、杨、卢、骆而又加变化者矣。时有一妓夸于人曰:“我能诵白学士《长恨歌》,岂与他妓等哉!”诗之见重于时如此。(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相关评论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清·赵翼《瓯北诗话》)吴北江曰: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玡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歌既成,使鸿传焉。(唐·陈鸿《长恨歌传》)返回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作者介绍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作者介绍返回
热闹的长安城内,大文豪顾况府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是因前来与顾况谈诗论词、登门求教的文人墨客太多所致。一天,一位16岁的少年恭敬地向顾况递上自己的诗稿,等待赐教。顾况没看诗稿之前问少年:“你叫什么?”少年答道:“白居易。”“长安柴米这么贵,白居谈何容易!”顾况对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他开始翻阅白居易的诗,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大声叫好,并欣喜地对白居易说:“如此诗才,白居长安容易呀!”作者逸事返回
教学参考亦真亦幻魅力无穷——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崔兴化《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试论《长恨歌》情感空间的建构(唐爱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长恨歌》爱情主题说辨证(张中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返回
相关图片
虢国夫人游春图返回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