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

ID:917313

大小:4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分校教学点平凉分校灵台工作站是否申请学位否班级2006级(春)汉语言文学姓名学号061070323指导教师 目录内容提要…………………………………………………………(1)正文………………………………………………………………(2)一、爱情颂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3)二、艺术奇葩——关于《长恨歌》的艺术特色……………(7)参考文献………………………………………………………(13) 内容提要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民间流传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主题鲜明,以“情”为主旋律,以情感人,高唱了一曲爱情颂歌。在艺术特色上《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该叙事诗情节曲折,结构巧妙,抒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遇、相见、相思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诗人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反复铺陈、渲染,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更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诗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而对另—个主要人物唐玄宗,既有谴责,也有同情,更有对他对杨贵妃真挚爱情的肯定。正是这些感人至深的爱情主题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奠定了《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愧为“古今长歌第一”。 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开放教育2006级(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王海霞[关键词]《长恨歌》主题艺术特点唐玄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它不但是白居易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的艺术传统,保留了中国诗歌中的抒情诗的抒情特点,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写出来,融抒情、叙事、写景于—炉,成为独具特色的抒情叙事诗,自立诗歌园地之林,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千古绝作”(清.赵翼)的评价,是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对《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点前人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下面我就《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爱情颂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一)就诗歌内容而论。《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入宫专宠。贵妃入宫后持宠而娇,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写出了“长恨”的内因。马嵬赐死。写他们的生死离别,杨贵妃的死是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诗人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刻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氛围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情批判。忆旧相思。着力表现了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及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方士招魂。重在表现贵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终在虚无飘渺的仙山上让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支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 的渲泄已超脱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的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二)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论。《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象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惟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 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喻,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喻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无偿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的根由。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喻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死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三)就作者的个人经历而论。《长恨歇》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与历史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法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渲泄。但即使在礼法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规律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感情问题时,早已面临道德的压力。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仍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这使我们联想到他早年曾有的恋爱经历。正式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它是非礼结合,两人的关系属于两情相悦的私下结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和个性在两个并列的世界中形成:一个是道德和仕进的世界,另一个是感情和个人生活的世界,父亲代表前者,母亲代表后者。这幼年的两个世界——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的两大主题。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而这个悲剧的焦点是誓言与结局、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其价值则在于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二、艺术奇葩——关于《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由于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的动人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人性的赞美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一)精巧严谨的构思《长恨歌》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首尾照应、结构谨严、层次清晰、波澜起伏、沉郁顿挫几乎无懈可击。诗中精选情节和细节,描述详略得当。对必不少的背景和情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交代清楚。“渔阳鼙鼓动地来”,“天旋地转回龙驭” 两句写安史之乱,一笔带过,真是惜墨如金,但其千钧笔力却不使读者感到单薄。对关系到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重要内容,如李、杨的相思之情,则铺写详密,用墨如泼,但又不使读者感到冗杂,许多细节的艺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诗歌首句以“汉皇重色思倾国”领起全篇,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诗人用俭省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画龙点晴的描写了李杨初见时的情形。此后,又反复铺叙,渲染李杨的欢爱和杨妃的专宠,先写“春寒赐浴”欢爱之始;继写“春宵苦短”欢爱之深。再写承欢侍宴,宠幸之专;又写杨家势焰——宠幸之重。不料乐极生悲,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突兀而起。惊破迷梦,突出了人生不测,乐极生悲的气氛。接着诗人具体描写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着重抓住了李杨仓皇出逃、杨妃马嵬坡缢死,玄宗血泪和流三个镜头,突出了他们死别的留恋和悲惨。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回京途中和回京之后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先写由蜀返京,途经马嵬,双双而来,孤身而归,痛定思痛,涕泪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非常传神地写出了玄宗回宫后的冷清凄凉的生活和思念杨妃的痛苦心情。诗中写出无论是景色宜人的春天,还是寒气肃杀的秋季,无论是看到池苑宫室景物依旧,还是看到梨园弟子白发新生,无论是夏之日,还是冬之夜,无论是清醒之时,还是睡梦之中,唐玄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杨贵妃,无时无刻不是处于不能消除的伤痛之中,唐玄宗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诗中一系列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浸透人心的悲剧艺术氛围。“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更写出了漫长的岁月中深情不移,于悲哀失望中透出梦中相见的一线希望,引起方士招魂的下文。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方士招魂,见到杨贵妃的情景,表现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上穷碧茫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使人读来心潮起伏。后来,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澜千,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诗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名题旨,照应开头,而且做的“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二)浓郁的抒情性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描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黯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一层。行宫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三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样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 都巳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伤神。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的,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三)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1、杨贵妃。诗中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写出了杨贵妃性格的历史发展。在长安宫中,她是一个美丽、娇宠的贵妃,在马嵬坡前,“宛转娥眉马前死”,“宛转”二字写出了她对人生对爱情的留恋和缠绵悱恻的心情,她才认识人生,便已结束了生命。但在幻想中,在海上仙山,她的性格得到了继续和发展。这时的杨贵妃与长安宫中的杨贵妃,不但有“仙凡”之别,而且在遭受马嵬之变的打击,熬受长期寂寞的仙家生活之中,她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听到天子使者到来,“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是那样惊喜,透露了她仙家生活表面上的平静和内心的不平静。她“揽衣推枕起徘徊”一连三个动作,利落敏捷,也远不是当年“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贵妃了。“花冠不整下堂来”是懒于梳妆,还是急于见到天子使者?不管如何,和当年“金屋妆成娇侍夜” 也远不相同了。下面写她的语言揭示她的心理。特别是寄回钗钿旧物,重申七夕誓言,期望重新相会,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实。这就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神情毕现,光彩照人。2、唐玄宗。诗中的另一重要人物唐玄宗,作者既有谴责也有同情。对他穷奢极欲的生活和贪色误国的祸害,以“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君王掩面救不得”三句,连点三次“君王”,给以批判。对他与杨贵妃的真挚感情,却又以“回看血泪相和流”,“君王相顾尽沾衣”,“对此如何不泪垂”三次悲哭,加以描写。诗中对他失去杨贵妃后刻骨的相思,更是通过抒情与写景相结合的方法,反复咏叹,细腻刻画。其中有的是融情入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把唐玄宗黯淡萧索的心理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的色调带上描写的主观感情色彩。有的是借景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写的是自然景物本来的面目,并未加上主观感情色彩,但由于所写之景的典型特征,很容易使读者通过联想进行再创造,传达出唐玄宗此时此地的心情,也有的是触景生情: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总之,使读者看到的是景,领略的是情,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诗中把唐玄宗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杨贵妃的相思联系起来描写,也很符合唐玄宗的身份和此时政治上失势(当了太上皇)的处境。《长恨歌》这首诗还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如和谐的音韵所表达的音乐美感,传神的语言描写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白居易诗选》《答陈番隐论诗书》《瓯北诗话》《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新乐府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