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中****【教学设想】1、突出诗歌“诵读”特质。将音读、意读、情读、美读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2、在情读和美读环节,以“走近屈原”引发学生想象探讨,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艺术表现手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3、通过对诗歌主题的探讨,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2、难点:作者的情感与诗歌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课程预设】第二课时一、导入刘勰曾经在评论屈原的诗歌时说过:“《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让我们再次朗诵一次这首《湘夫人》,看诗里到底伤的是什么情。二、情读1、教师再次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情感。2、学生自由朗诵,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情味”。3、讨论诗歌的情感基调4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男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男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男主人公会合无缘时的心情。诗中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神仙——湘君。他与湘夫人约好见面,自己早早的就到了约会的地点“朝驰余马兮江皋”,“目眇眇”、“骋望”、“远望”都突出了他热切的盼望与思恋之情。在等待爱人的到来时想着与她未来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之余,他气愤的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州上徘徊。全诗笼罩着一股“爱”与“怨”交织的苍凉格调。三、美读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1、学生齐读2、合作探究:走近屈原(1)屈原其诗。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在他笔下,全是美好的景象。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湘夫人》所体现的艺术特色有哪些?(细腻的心理描写——第二段;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第三段;苍凉的格调,“爱”与“怨”交织。)重点赏析“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和“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学习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艺术表现手法。4
(2)屈原其人。联系课后第四题,讨论作品的主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例如:如果是“爱情悲剧说”,从通过哪些诗句中可以找到?如果是“感怀身世说”,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找到佐证?(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四、归纳总结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多角度解读诗歌内涵,领会诗歌“如玉之烟,如剑之气”的妙不可言之意境。作者留给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便是诗歌最迷人之处吧!五、课外延伸有人说屈原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请查找有关资料,简述屈原的人格理想。附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提纲)1、音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2、结合资料补充背景:《楚辞》,《九歌》,湘夫人的传说……3、意读。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4、疑难句的点拨,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点拨。5、布置思考题:刘勰曾经在评论屈原的诗歌时说过:“《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诗中伤的是什么样的情?4
教学反思:屈原是一个爱美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溢着芳香。在逐词逐句解读的基础上来学习,很容易失掉他的诗味。因此我的出发点是在读的基础上来感悟他的诗歌美,突出诗歌“诵读”特质。将音读、意读、情读、美读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读中理解课文,理解屈原那博大的爱。第一课时主要是音读和意读,第二课时是情读和美读。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切合读与思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是能读不能思。如何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值得我花更多时间去探讨的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