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板课题2师板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板书)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2、学生汇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生读词4、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师:(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生:是“宽”的意思。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生:就是很宽。师: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师: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指导朗读。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里,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还有想读的吗?(指名读)全班一齐读。(全班读)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们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生:一道风景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生读段落)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伏”字,齐读三遍。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理所当然”,“伏”字。(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读书体会)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讲“理所当然”)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理所当然”)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尊老爱幼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生:敬老师: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生: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师: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读到这,你觉得搭石还是普通的的搭石吗?是什么?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平凡的事物是美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六、布置小练笔。《美就在我身边》附:板书设计:21、搭石景美搭石 一道风景人美
《搭石》设计理念肯思路:我执教的《搭石》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本课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流淌着作者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民情。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入手,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思中感悟。培养了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具体特点如下:一、以“美”领路,关注学生的体验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一根主线,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体验文中美好的情感,交流研讨,感悟家乡人美丽的心灵。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通领整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有线可寻,也便于教师的调控,给人以整体美。学生在阅读、自学、研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牢牢控制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下。另外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以学生汇报的思路带动课堂教学,不但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控制学生的功底,更体现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地位的肯定。所以,课堂上,学生纵横于文章之中,品词析句,畅谈感受,陶醉在家乡那流动着浓浓乡情的小溪里。教师则运筹帷幄,不断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画龙点睛,烘托情感。达到了学生、老师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二、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过渡语,辅以悠扬的乐曲,仿佛将与会者带到了那个淳朴的山村,充满关爱的父老乡亲面前。在老人一节,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老人可贵之处,教师及时引导“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一句句貌似平凡,情在深处的话语,调动了学生读的欲望,说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不但畅谈感受,而且真心体验,读来自然亲切,在情感上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使学生不但在说中训练了理解,在读中培养了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三、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所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过渡“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又将学生从刘章的家乡带到了学生的身边,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演变成对身边人、事的思考。到这里,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真正得到了他们应该在语文课上应该得到的东西。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用心感受身边的美,用笔写下身边的美,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