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案例点评一、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巧用词串。 为了第二课时的导入,我真的感受到什么叫焦头烂耳。思虑了种种导入,不是被自己否定,就是让其他老师摇头。如我曾设计为“回忆课文内容,引发阅读期待”的方式进行。可这样一显突兀,二显不够扎实。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钟老师提议用词串方法进行导入。嘿,效果还真好。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石》这课,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吗?屏显: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平整方正 二尺间隔 搭石 俗语 紧走搭石慢过桥 平衡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谴责 懒惰 伏下身子 师:在读之前,老师先教你们一种方法,叫想象读词。你们看,这里的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如山洪暴发,老师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的:只见一股洪水从高处汹涌而来,漫过了小溪,冲毁了堤岸和田地。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吗?好,你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读,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二排词语,边读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搭石?(指名读、说)你们看,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现在感觉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品读课文,感悟语言,体现“美”。 文章通过“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歌颂了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可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呢?一不小心,这样的课容易上成一种倾向道德说教的非语文教学。为了避免掉入陷阱,唯一的方法就是依托文本,品读、感悟句子。于是,选定了以下重点句子作为感悟的“抓手”。 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语段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语段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语段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语段五: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体现了“活”字,实现阅读教学的良好对话 抓手”有了,可如何实施突破呢?这又是艰巨的工程。好课的一个亮点就是收放自如,教学灵活。可何时放,何时收,怎样放和收?教学灵活,又如何才算灵活?于是思考出: 在整堂教学内容的收放问题上,采用围绕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完成。如放的处理:你们看,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屏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那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寻找搭石构成的这道独特的风景。收呢?如在学生学习完了语段一的内容后,我说:正是乡亲们这种为人着想的美好品质,让作者感叹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一起读。屏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其余依此举一反三。 收放问题解决了,下面是灵活性的问题。“抓手”多了,不好操作。从语段一到语段五,内容多,总不能“从一而终”地讲解。这就是导语的问题了。我设计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想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美?拿出笔,将相关语句划出来,并写上一些体会。这样就不至于产生形式上的呆板和枯燥了。学生的回答也活跃多了。二、简简单单教学,做到有效教学。 简简单单教学,做到有效教学。这观点出现频率很高,几乎成了口
号。话虽如此,谈何容易。简单,不是蜻蜓点水,让人感到不痛不养。有效,是针对多年来语文课“耗时多,收效小”的局面提出来的。既有“前车之鉴”,就不能再“重蹈覆辙”。在参考了王湘玲老师的课例后,我做如下教学: 学生朗读语段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这条塔石,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上面行走。作者自己呢,肯定也无数次地在这上面行走。若是在别人眼里,这也就是一条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搭石,可在作者眼里却是一首歌、一幅画。(生自由读句子。) 师:读完后,请问句子中哪些地方特别美,让你留下了很深的感受?(生自由说。引导生抓住“协调有序”,创设情境,体会美好的画面。) 师:我们先读读看,能不能做到协调有序。 师引读:每当上下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生: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生:画一般的美感)。 师:同学们想不想体验这种感觉?(生: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里。男同学前面走,女同学后面走。记住了吗?开始走了。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
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加快) 师:有人踩脚吗?有人跌入水中没有?是有人指挥吧。(没有)是的,没有人指挥,却配合的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师:同学们,你们再看这些句子。老师每次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每次都很佩服作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看,作者在看走搭石的时候,他是多么认真和细心。他不仅认真听认真看,还用心地去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分别划出听到的和看到的句子,然后再划出由此感受到的句子。(生找句子) (大屏幕出示)。 由此,我们又学到一种方法,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 师:多么和谐美丽的画面!怪不得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屏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三、课后启示 1、认真钻研教材。 2、利用好课文插图。 3、研读好文本。 4、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5、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搭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自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评、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薛法根) 2、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的过程。因此,我将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蕴含的美,感受美好情感。【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二、读题质疑。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五、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搭石”。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用想象读词法,复习生字词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搭石?3、看课后练习题。二、初读课文,感知“美”。1、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并写上一些体会。2、同桌交流三、深入体会,感受“美”。 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急着赶路”、“直到满意”这些短语体会到美好的情感。 2、感情朗读。 语段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
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句子。 2、抓住“协调有序”,创设情境,体会美好的画面。 3、从听、看和感觉这三个角度感受画面美。 4、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美。 语段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读句子,体会感情。 2、感情朗读。 语段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自主练读,想像画面。 2、指导朗读,抓住“总要”、“理所当然”体会美好的情感。 3、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语段五: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感情朗读。 四、联系生活,表达美 出示句式: 假如 ,(人们、爸爸、老师、同学们等
等) 总要 , 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后,把刚才说的句子写得更详细些。【板书设计】 21、搭石 一道风景 风景美 协调有序 心灵美 为人着想 谦让 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