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搭石》评课稿今天,听了张红霞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张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一、理解词语,灵活多样。张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绾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表演一下“绾”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二、体会课文,独具匠心。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张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5
,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三、写作指导,融为一体。张老师教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节阅读课的教学,都会和相关的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张老师在学习完课文后,问学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吗?”很多同学意识到这是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不是平时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怎么会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脚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张老师继续鼓励大家:“相信你们也会成为生活的细心人,也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张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听《桂花雨》有感今天,有幸聆听了钱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感觉受益匪浅。1、钱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一句句生动的过渡语不仅把课文很好地衔接了起来,而且还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如在讲授母亲说的那番朴素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金桂!”时,钱老师在很好引领孩子们体会母亲“月是家乡明”的充满思乡情味的话语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叙述着:“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于是,每到丹桂飘香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及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5
听着这扣人心弦的话语,慈爱而又可亲的热爱家乡的老人形象不觉跃然于纸上,由母亲孩子们自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真挚情怀,课文5、6小节的衔接是如此地自然,在钱老师的诗一般语言的引领下,孩子们很好地从现实走进了文本,并用心灵很好地与作者、文本对话,文章的重点、难点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突破。再如,结语处课外拓展部分,“这份童年的梦、故乡的情,化作了那场(桂花雨),永远地飘落在我们的心田。作者在她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提到这份情(向学生推荐琦君的《烟愁》《下雨天真好》。)以及余光中的《乡愁》……愿同学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短短几句话又巧妙地作好了课内外的有效衔接,由课堂自然延伸到了生活这一大课堂。2、认真研读文本,透过文字,挖掘深意,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理清一条思路,贯串始终,使课堂“形散而神聚”。《桂花雨》是一篇美文,作者咏物抒情,思路相当清晰: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钱老师经过深入地备课,果断地在第一课时就带领学生仔细体味了“桂花香”,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检查并要求同学们背诵描写“桂花香”的优美句子,直切主题,紧扣“思乡情”,而这种情感又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所以,整堂课,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第三段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教者依然是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教者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投影在大屏幕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教者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5
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教者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孩子们的嘴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果然,美妙的词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冒了出来:“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仿佛戴了一顶金黄色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河面上,我大叫起来,好像给河阿姨穿了一件桂花衣。”“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我躺在桂花上,悠闲地唱歌。”“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仿佛在下着绵绵的金雨,我沐浴在神奇的雨中,感觉真舒服啊!”在这个过程中,钱老师对三个不同的“乐”也体会得较为深刻:课文中的“摇花乐”对于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不同!对“我”而言主要是一种童年时的游戏之乐,那是一种可贵的童趣。“儿童解得摇花乐”,那么对于大人来说他们也懂得“摇花乐”吗?对父亲而言,那是一种“口占一绝”的诗趣与丰收之乐。对母亲来说,便是以助人为乐,收获了一份邻里乡亲之间的乡情之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跨出的一大步。3、层层铺垫,降低教学坡度,水到渠成,课堂如行云流水。如理解母亲的话,这是课文的难点,但有了“摇花乐”这一段教学的铺垫,要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也就不难,钱老师层层推进设计了这样三个话题:a外地的桂花真的不香吗?b母亲仅仅指桂花的香味吗?(当然还应该包括桂花所带来的曾经快乐幸福的生活)c母亲仅仅指家乡的桂花吗?(学生马上明白了,这实际上代表了家乡的一切)适时设计说话训练: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会说:“……”;外地的山很美,母亲会说:“……”;外地的糕饼很香,母亲说:“……”;外地的月亮很亮,母亲会说:“……”外地的人很亲,母亲会说:“……”。由此揭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主题,反复朗读,读出浓浓的乡情!如淋桂花雨时,钱老师先请学生说说他们淋雨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组织师生互动对话,老师不断地问学生:“桂花雨淋到你的头发上,你的头发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的脖子里,你的脖子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身上,你会怎样?”“桂花雨把你从头到脚淋了个够,你会怎样?”5
这时学生的回答很妙,他们开心地说:“我成了香人了!”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4、创设情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孩子们乐于表达。在交流第三节中划出的“摇桂花”的句子时,钱老师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并及时追问:“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什么?怎样摇?”指名读,齐读。播放课件,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于是课文中“桂花下雨”的情景出现了:一朵朵金黄的桂花伴着花枝花叶纷纷落下,飘飘悠悠地落在了葱翠光亮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如绿地毯上镶嵌着的金色小花。学生看见了这样“花雨缤纷”的动人情景,都激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大声感叹着,这鲜活的视觉形象,大大刺激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静止的课堂活动起来,这怎么不让孩子们整个沸腾起来呢?这时再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指名读。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在,好像!(指名说一句,连起来说一段话。)指导朗读。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摇花乐。除了我感受到摇花乐,还有父亲、母亲都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出示父亲的诗,个别读,一起吟。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摇得花雨缤纷,还摇出了什么?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交流。“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想象理解“沉浸”“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最后,教者播放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在美妙的乐声中,师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在缤纷的桂花雨中,结束了这节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