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意传承文明——《搭石》说课稿一、联系实际,说教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诗意般的美,学生乐于去朗读。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从身边的平凡小事去感受人间真情,并学着关心、帮助他人。新课标(修改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语文学习过程。我通过将课文至少读了十遍,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我被文中的人性美所感动!我期待着以我的阅读感受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悟这平凡淳朴的美,感动这浓浓的情,从而引领学生做“美”的接力棒,将人类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二、依据学情,说目标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抓住细节描写,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从对象出发,我设置了一下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认读“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体会乡亲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美与搭石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美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传承美三、根据重难点,说学法与教法按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同桌合作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思的能力。教法上按照“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顺势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启发学生感悟美。四、紧扣文本,说过程
(一)说“桥”激趣,谈话导入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这样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的桥,说说你所见过的桥,再引入“搭石”这种桥。随机课件出示“搭石”的图片,并板书课题:21.搭石。通过这样的比较引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强烈的阅读期待下,师生共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首先是检测预习,字词过关。预设:俩人和一行人的读音学生易读错。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的情况下要扫清字词障碍,让阅读不留死角。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年级在阅读方面的目标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所以在“知搭石、重搭石”的环节,我让学生用默读的方式阅读文本。在默读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用课文中的话回答什么是“搭石”。问题二:“搭石”在村子里有哪一些作用?(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这两个问题是由层次区别的,一个是直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一个要用自己的话概括。预设:第二个问题,也许会有学生用原话来回答,应引导他们变成自己的话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关键句中去体会,并训练的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在师生合作朗读中体会“搭石”的作用。(三)、精读课文,感悟美丽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发现美这个中心问题,统领全篇,精心预设一下三个教学板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采取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1、在教学文中的人性美时,重点抓住感受“敬老美”,①读一读;②,演一演,我引导他们抓住“伏”字,来演一演“背老人过搭石”这个情景来透过“伏”字所隐藏的深刻意义。③谈一谈,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他的腰为何要弯的这样低?”生可能会这样回答:这样弯下去老人才能趴得上;因为是老人,必须让他们舒服地伏在年轻人的背上。从而学生就可以知道年轻人的那种为他人着想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尊敬老人。我进而问“年轻人背过老人后,需要老人道谢吗?”不需要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里的乡亲们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事。从而又预设提问“理所当然应当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就从“理”的理解入手,总体来说就是“按照道理应该这样”的意思。最后把“理所当然”衍射到山村中跟多的事。通过合作学习,扩大人性美的光辉。学生交流体现了哪一种美?在这之中我还预设了一个采访文本角色环节:让学生找到理所当然的事后,谈想法,(谦让美、奉献美)更加深刻的体会乡亲们的善良与淳朴。在体验和谐美时,主要通过自读、师生合作读、师范读,生仿读等环节突出乡亲们走搭石的和谐美,师范读的是课文的改写,换成了小诗的形式来读,读出这句话的意境美。2、说“搭石”美。正是有了乡亲们这些令我们感动的美,才使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说,“一排排搭石……”(课件展示)读完句子,你认为
“搭石美在何处?”(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搭石》,你能说说“搭石”与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默默奉献)人们也和这里的“搭石一样,将奉献、合作、礼让、敬老当成了“理所当然”他们也成为了大山的“搭石”。那我们也走进那条小溪去把自己身边的美搭在“搭石”上,让搭石搭的越来越长,越来越远。生:上去画搭石。这时人与搭石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搭石精神”。(五)突出重点,说板书板书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课时的重难点,我才用了简笔画的形式增加板书的直观性、简洁性和新颖性。纵观以上教学设想,叫我认为本设计的亮点是:1、以板块的形式预设教学主线,尽量实现顺学而导的可能‘学生感悟到一种美,我就搭一块搭石,学生先体验到哪儿就学到哪儿,以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2、教法简洁,强调读写,重视语言的熏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落实到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促使教学不断接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