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ID:918145

大小:2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 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 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