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高考导航
乙:①___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②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③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④___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查内容涉及初中课文、高中必修和选修课文。甲组中,注意“筋”“拂”“忍”等字的写法和这几句之间的顺序。乙组中,注意“糅”“吟”“凋”“唯”“芙蓉”“浦”等字的写法和③中“东西南北”的顺序。【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劳其筋骨 ③饿其体肤 ④空乏其身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所以动心忍性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 ②沉吟至今 ③各自东西南北流 ④玉露凋伤枫树林 ⑤唯见江心秋月白 ⑥梦入芙蓉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等,并留意语句顺序。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常见的特点。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前预习
3.走近作者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4.了解背景泻水流淌照人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虚度年华,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5.开阔视野汉乐府“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辞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也称“乐府”或“乐府诗”,乐府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课后互动
(一)自主思悟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暗喻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写出了诗人的抗争及心中的无奈、愤懑与痛苦。“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二)深入探究1.《拟行路难(其四)》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全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当然,这种愁又哪能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2.这首诗的思想主旨是什么?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随堂练习
1.选出下面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A.泻水 倾泄 泄漏 寄愚B.酌酒 斟酌 商酌 酌情C.踯躅 珍羞 金樽 磊落D.断绝 慷慨 徘徊 辈愤【答案】B(A.寄寓;C.珍馐;D.悲愤)
【答案】B(A.“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能修饰“开幕式演出”;C.“倾巢出动”是贬义词语,不能形容正义行为;D.“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不合语境)
C.今年2月9日,在执行灭火任务中不幸牺牲的消防战士孙络络的骨灰从上海回到故乡湖北武汉,安葬在武汉市的烈士陵园,湖北各届群众数百人前来吊唁。D.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全国出现了多起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一、二线城市局部区域的PM2.5值甚至爆表,如何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已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答案】A(B.语序不当或成份残缺,“突出”与“贡献”位置对调,或在“突出”前加“有”;C.搭配不当,“骨灰……回到……武汉”主谓搭配不当;D.不合逻辑,“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否定不当,“不”去掉)
阅读《拟行路难》中的文字,回答5~6题。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答案】C(所忧的不是感情琐事)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答案】D(属五、七言杂体)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然后回答7~10题。拟行路难(其六)鲍 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7.“不能食”、“拔剑击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什么使他长叹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限激愤之情。渴望有所作为,却无用武之地。
8.“蹀躞垂羽翼”怎么理解?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委曲苟活,虚度年华。不肯碌碌无为、阿附权贵、要有所建树的高尚情怀。
9.“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中“弄”“看”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10.“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是表达归隐的情趣吗?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评析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鲍照一生,始终执着地追求实现自我。他曾说:“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诗人不是要逃避现实,隐身到幸福的小家庭圈子中去,实质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话。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以古鉴今,去分析认识自己被埋没、遭贫贱的命运,并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