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2篇 《将相和》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学情名著的故事情节性强,学生易于,但由于时间、理解水平的限制,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表层上,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读书的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六、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官升?)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
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八、说板书设计 将(廉颇)负荆请罪不和和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九、说作业设计1、复述"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 2、预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 《将相和》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俗话说:"语文是流动的艺术,是文字的精华。'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将相和,保赵国'。现在我诚邀各位评委老师与我一同欣赏语文课堂的魅力。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与编者对话,分析好教材与学情 我认为说课是一种多维的对话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和编者写、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与意图。《将相和》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特殊单元,它是一个策略单元,不是教课文,而是借课文教学生的策略。其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速度的方法。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继续,写出来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高度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本组课文以"书海撷英'为主题,本文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优秀的教师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呼吸。让他们做课堂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了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但他们的速度较慢,因此我会让他们反复,指导他们找到方法。 二、与课标对话,确定好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本文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本着新目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璧,御'等16个生字,会写"典。拒'等12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提高速度的方法。这是教学重点。 4.通过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这是教学难点。 三、与学生对话,丰实好教学流程与方法 这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地方,我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PPT上出示课题"将相和',提问学生,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相'又指的是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看看哪几个同学能最先找出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大声朗读课题"将相和'(板书:将相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它们各自指代的意思吧。很快同学们找出了"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指的是和好的意思。教师这样设计导入,开门见山,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学习。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进行一个小活动,PPT上出示第8
自然段的一段文字。提问学生,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哪些内容?同学们在默读这段文字后,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我一眼看到了"秦国的国君',还有的同学说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然后我会接着问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两全其 美,既能用时少又能了解更多的内容?请大家自主合作,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方法。有同学说我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以的时间。还有的同学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板书:较快默读,连词成句地读)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心得和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地位。第三板块: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感知文本,首先我会设置一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去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争取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那么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分别为: 首先我会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的同学说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接着我会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下本文的三件重要事情。有的小组说,完璧归赵,(1-9)有的小组说,渑池相会,(10-14)还有的小组说负荆请罪。(15-17)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最后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对文中廉颇,蔺相如最深的印象画面是什么,冲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在完璧归赵中的第7自然段"撞"字体现出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第8自然段里的'叫手下人化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去了赵国"这里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还有的同学说在渑池相会里秦王为赵王击缶,再次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蔺相如一路高升,盖过了廉颇。廉颇就不服气了,对别人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以后碰到他,绝对让他下不来台。这是将相不和的开始。那么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来。有的同学说在负荆请罪里16自然段,蔺相如碰到廉颇就躲,门客看不下去,蔺相如说秦王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我。话传到了廉颇耳里,自愧不如,就有了廉颇的负荆请罪。这里看出了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也体现出蔺相如的宽宏大量,至此,将相由不和到和。 (板书:不和--和) 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学习提高速度的方法。在对全篇文章的讲完之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这样的朗读水到渠成,情感丰富。最后我对学生进行总结: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地畅谈起来,课堂效率也大大提升了起来! 第四模块:总结梳理,布置作业 授课至此,已接近了尾声,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学习完将相和,我知道了长篇课文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还有的同学说,学习完将相和,体会到了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也体现出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在学生充分地交谈过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弹性的作业。 1.课下时间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历史事迹。 2.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一比,看谁能一眼读完卡片上所有内容。 四、与自己对话,梳理好教学的得与失请各评委看黑板上的板书,都说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是教学的灵魂,我的板书紧紧围绕课题"将相和',简明扼要,突出中心。 课是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教学贵在反思,在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的读,说,思,写,让他们的主题地位得以彰显,并试着让学生课下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一比,看谁能一眼读完卡片上所有 内容。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学以致用。总之"相荡乃生涟漪,对击始发灵光',寻找可教的语文要素,从"对话'入手,教学才能达到曼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