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分析第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 1、解决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清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一些特定的词语的意思和战国的历史。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6/6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五、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6/6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6/6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6/6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6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