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导学案后林小学:曾藤结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难点: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大部分学生对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接触得较少,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导学提纲:1、读读课文,说说将相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说说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题,质疑:“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2、导入: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人物形象吧。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齐读)三、出示导学提纲。(齐读)四、小组自学交流。(小组长组织好,并推荐代表发言)生:自由读书,勾画。师:在各小组中巡视,参与小组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五、展示成果师:大家想一想,他们俩作为赵国的大臣,在和好之前,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不和呢?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一遍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他们不和的句子。 1.学生汇报,将相为什么不和?师:谁能把你勾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生读,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自己先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从廉颇的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预设:廉颇很生气,廉颇很气愤,不满,心里不平衡,他认为自己得到重用是靠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赫赫战绩,而蔺相如则是靠他的一张嘴。师:那么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全靠他的一张嘴,反而爬到廉颇的头上去了呢?生:我认为蔺相如不是靠一张嘴,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比如……生:我认为他还靠他的胆识过人,靠他的有勇有谋,靠他的……比如师:不错,在危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在强大的秦王面前不慌不忙,沉着冷静,能以死来捍卫国家的尊严,的确令人佩服。可见,(边说边出示课件)蔺相如得到重用不是靠他那张嘴,而是靠他那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2、你喜欢课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子。(2)、品读有关句子,感悟。重点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负荆请罪”这一个故事。师: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个地方?生:回答(3)想象说话师:廉颇负荆请罪一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但作者没有写出来,现在你能不能替作者把他们当时可能说的话说出来呢?生:练说。再回答。(4)拓展:如果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5)总结人物形象: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
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3.说说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1)、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生:“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因为秦王在“完璧归赵”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又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都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2)、教师小结:“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六、课堂小结“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七、当堂检测1.课文讲述了、和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构成了这个完整的故事。三个故事反映了蔺相如是个的人;廉颇是个的人。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启发?板书:将相和将完璧归赵相↓廉颇渑池之会蔺相如↓英勇善战负荆请罪机智勇敢知错能改↓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