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组18、《将相和》教学设计授课者:焦琳凤(一)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在教学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2、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四)教学过程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于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设计意图:此两处的略处理,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二)研究“渑池之会”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你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
(设计意图: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智慧,然后重点突出“拼”字的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三)研究“负荆请罪”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设计意图:解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廉颇:对比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设计意图: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体验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任务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5)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设计意图:回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之提升,同时也在于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的名著。)(五)板书设计18将相和为了赵国人物语言:蔺相如廉颇刻画内心撞拼避负荆请罪体现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