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将相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 教学目标1. 学习写本课生字,赵、壁、召、怯等9个生字;了解击缶、鼓瑟、上大夫、上卿等词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学会长文短读的方法。3. 学习故事“完璧归赵”,品读蔺相如作为一个外交官时的任务形象。4.初步感受外交语言的特色和妙处。 教学重难点1. 用长文短读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2. 从“完璧归赵”中品读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学生准备:初读课文,查阅与故事有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直接导入课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查阅资料的情况,为学文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 检查预习。1、 题目“将相和”的含义;2、 关于“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资料。3、 检查新词的音形义。(生举手反馈自己的预习情况,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适当补充。)【意图: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学会很多知识,对于这些学生自己能学明白的内容,老师无需画蛇添足,只需做适当的引导即可。这样一来,既能节省很多时间,有能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二、 速度课文、整理层次、提炼方法1.速读课文,理出故事。师:文章非常长,你可以轻声快速地读课文,看看能把它读成几个故事吗?如果预习时已经读出小故事的同学,想想你是怎么理出来的?(生读文,师巡视学情。)2、反馈交流: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有窍门吗?这么快就把2000来字的文章读成三个小标题?(生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捕捉三个交待了小故事的句子。交流、师出示句子: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1) 连起来读读,发现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2) 分开看看,它们分别在文中的那个自然段,起到一个怎么样的作用?(生读着,感受着,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结方法:对,当遇到一篇长文,去抓住一些总结性的、过渡性的、概括性的句子往往能帮助我们把长文读短,把层次理清。(师板书:抓关键句——长文短读)
【设计意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学习要追求的一个境界。教这篇课文我试过很多课,发现学生轻而易举地知道文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他们不一定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文中读出来的,而是早就听说过的。所以我并没有停留在把可课文的层次理清楚就好了,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有窍门吗?从而一步一步找到长文短读的方法之一就是——抓关键句。】三、 走进“完璧归赵”品读人物形象。1、 学习资料袋,了解史记师:本文选自哪本书?这本书有哪些特色?请学习课后资料袋。(生默读资料袋)学生反馈: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载历史的。师:读人物传记最重要的当然是品人物形象,要品人物的形象,当然就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设计意图:为什么读这篇文章就要品读人物的形象?我没有就文论文,而是把视线转到《史记》这本书上。翻阅《史记》一书,发现全书大部分都是以人物写传的形式记载历史的,因此我找到了依据,把重点定在了品读人物形象上,同时也无形中告诉了学生,阅读此类书籍的方法。】2、 走进完璧归赵,品读蔺相如师: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读读品品,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写下你的感受。3、 反馈句子,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出示四个句子A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B蔺相如上前一步说:“璧有小毛病……”C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大王要是逼我,我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D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4、 交流感受
师: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这样评价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谁来第一个来交流?A处主要感悟蔺相如的自信、不顾个人安危、深谋远虑、思路清晰等方法:指生说——读出体会——还有要补充的吗?——引导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可能在想些什么?——再次情感朗读。B要体会蔺相如的急中生智。——看透当时的情形(秦王一把和氏璧当成囊中之物,绝口不提换城之事)——方法的巧妙(没有上前抢,没有直接揭穿,而是巧妙地……)——感悟朗读(指导或评价:千万不能露出破绽)C处聚焦“理直气壮”——在评价朗读中理解“理直气壮”(你读得真有气势,你的底气问什么这么足?原来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这就是理直气壮)——再读(体现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D处抓住大大方方,体会出蔺相如那种没有后顾之忧的释然和在嬉笑中对秦王的怒骂。【在这一出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我所上的班级学生非常了不起,因此我并没有设计一个模式,让学生来按部就班,而是在自己读透教材的基础上,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随意尽情的交流,我只在一旁做评价,有时做适当的引导。教学PPT都制作了链接,跟着学生的脚步走。】5、 师创设情境,生入境朗读师:秦王想依仗自己的势力骗取和氏璧,赵国上下都处于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生读糟糕,秦王把和氏璧当成自家的了,我得想办法把璧骗回到手……生读现在璧在我手上,我得反守为攻,制住秦王……生读嘘……现在璧一回到赵国,我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要杀要剐全凭秦王高兴了,与其畏畏缩缩,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对……生读
【这一处的创设情境朗读,主要为树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蔺相如形象而做的。】6、 提升外交语言,感受外交家的文采(1)把蔺相如和秦王说的三句话摆在的一起,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2)关注“您”。总结:作为外交家,关注礼节是最基本的素质(3)除了注意礼节,蔺相如和秦王说的话还有哪些特色?(交流得出:理直气壮随机应变针锋相对委婉绵里藏针……)(4) 师小结:这是古时候一名使臣该有的语言素养,这种素养也正是我们现在的外交官们所需要的。)(5) 机动:时间允许的话欣赏著名外交家的语言风采。【人物形象的树立离不开语言的的品读,而如果品读语言光光是为了树立人物形象,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显得低了一些,所以我就想到了把人物的语言提升一下。细细一读,又发现蔺相如不就是一个外交官吗?他的语言不就是外交语言的典型吗?所以我就想到了这样设计】四、 总结本堂课延伸下一课师:蔺相如作为一名外交家留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指着板书学生齐读),那么他在渑池之会上作为赵王身边的一名随从和在负荆请罪中最为偏颇的同僚又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板书设计18 将相和和好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出色外交家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以上这份教案是我今年参加乐清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时经过五次的修改最后定的稿。除了考虑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试课的经验总结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乐清市育英小学五三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定的。当我抽到《将相和》这个课题时,第一感觉就是我要先了解历史,了解背景,于是一回家马上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其中重点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了战国七雄,也了解了秦王赵王,更了解了廉颇、蔺相如之后,我开始了备课。没有观看教学视频,也没有翻阅名师的教案,只守着本语文书和参考书,开始备课。我想备出点新鲜的,因为这一课有太多的人开课。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从备课到上课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受。(一)打开课文,第一感觉就是课文好长!因此“长文短读”这个词眼首先进入我的脑海。把这篇文章读成三个小故事,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既然学生能把长文读成三个小故事,我何不利用这一点,提升出长文短读的方法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细细走进文本,发现几句十分关键的语句——总结句、过渡句。正是这样的句子,才无形之中帮助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因此我在这里做了文章,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把提升出的方法迁移到其他长文的学习上。这块设计在我五次的修改中始终保留着,并一次次的完善,在最后的赛课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评委的肯定。(二)第一课时到底能上多少?第一次备课,除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生字词外,我还安排了廉颇、蔺相如矛盾激化这一段和完璧归赵整个故事,放在自己班试上,结果时间来不及,起码差六七分。课后我就考虑着怎样删选内容。后来我关注到课后的一个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值得讨论的问题),又发现本班学生在做作业本上的这道题目时,不会提问,竟提一些字词什么意思的问题。所以我想到了,在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学会提问这一环节。第二次试课,我咔嚓掉“完璧归赵”
,而是重点放在提问上。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关注细节,提出一些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老师经过收集、归类、整理学生的问题,我下一节课做准备。课后,听课老师一致赞同,认为很新鲜。到了乐清育英了解了一下学情,发现那边的学生在预习时早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如果停留在此,那就是画蛇添足了。因此有重新回到“完璧归赵”上,回到树立人物形象,回到提升外交语言特色上。(三)谈谈自己的收获。首先,我是第一次正式体会到了解学情的重要性,也第一次真正把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制定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次的赛课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根据评委的反应和自己的感觉,我知道上得比较成功。这和我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分不开的。其次,上一堂课,教师不可稀里糊涂地走过场,而是必须要考虑学生在这节课上有多少收获,用我们教研室主任的话来说就是关注学生的“得言得法”的量和质。这可能是老话常谈,但当你自己真正意识到,并付诸实践的时,这个老话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再次,在制作PPT时,一定要注意:PPT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千万不要做得太细!否则,不仅教师被课件牵着走,就连学生跟着它转。这样一来,上课成了读课件,老师根本关注不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堂是被动的也是机械的。确实,以前我总是把课件做得很细,包括过渡语、课文批注、圈圈点点,再加上技术不高,上起课来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很难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进行调控。以上就是我上完课后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记录下来也算是自己的一些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