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由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组成,并且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的联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学情分析: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PPT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板书:课题)2、理解课题,指出“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相机点出文官武将姓名,指导书写;点拨“和”的内涵。二、学习新课1、复习本文的三个故事小标题。2、快速浏览课文,准确迅速找出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3、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汇报预习成果板块一:(1)出示矛盾焦点并指导朗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2)聊聊课文中“将、相”及地位悬殊?(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来。)(3)根据“就靠一张嘴”自由快速读,从文中找出蔺相如嘴里的话。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充当文中的人物角色,丰满人物形象。出示第一个片段PPT:“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1)了解“和氏璧”来历,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2)怎样说,齐王才会让蔺相如去呢?指导朗读,体会这张嘴的厉害。出示第二个片段PPT,“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1)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体会蔺相如的机智。(2)演绎蔺相如的勇敢:学生表演这个片段。(3)再次感受自己身为蔺相如的“就靠一张嘴”。出示第三个片段: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引读课件: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2)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3)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读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4)“完璧归赵”之后官职的变化。出示第四个片段PPT:“请您为赵王击缶。”“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生自由读书,体会齐王和赵王地位的差异。(2)角色扮演,读出身为蔺相如是如何维护赵王的。(3)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维护的倒底是什么?(不畏强暴)(4)“渑池之会“
后官职的变化。再次回到矛盾的焦点,你还会觉得他蔺相如是“靠一张嘴”吗?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出示片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1)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2)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3)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4)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5)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字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
板书:将相和 (和氏璧) 廉颇 知错能改------不和------和蔺相如 嘴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