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单位:榆中县高营小学执教者:刘顺民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二、教学难点:品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三、教学重点: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通过品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相机介绍自己,也让学生介绍他们及他们的语文老师。继而引入我们的课题《将相和》。(板书课题《将相和》设计意图:与学生拉近关系,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生疏感,导入新课。(二)、解读课题:1、课题就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以后,你肯定知道了什么,谁能告诉我?一位将军和一位丞相和好的事。(一个丞相,一个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2、那谁能告诉我这个文官和这个武官分别是谁吗?文官是蔺相如,武官是廉颇。看看蔺相如的蔺怎么写?(板书:蔺相如。)再看这个人?(板书:廉颇)一个文官,一个武官他们发生了很多故事——将相和。3、和是什么意思?和好。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通过对课题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找到学习文章的线索,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到两个人的不和的句子读一读?廉颇很不服,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介绍廉颇和蔺相如3、他们两人不和的原因是什?4、通过课前预习我们指导文章写了几个故事?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把握。从“就靠一张嘴”,引出蔺相如的嘴,并抓住这一线索来学习稳重的三个小故事。(四)、学习“完璧归赵”,品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1、学习蔺相如第一次说的话(1)、找出蔺相如第一次说的话,自由读课文。“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2)、用你自己的“嘴”来表达一下蔺相如的“嘴”第一次说的话。(3)、这里牵扯出一个物品——和氏璧。(学生介绍)(4)、这块玉是一块宝玉,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这块玉石一块宝玉。(5)、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蔺相如的话。2、学习蔺相如第二次说的话(1)、自由读一读蔺相如第二次说的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2)、思考:是璧不好还是蔺相如说谎了,找出文中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背景。“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的事。”A、将“捧”改为“拎”。
B、秦王是怎么夸赞这块玉的。(再次证明这是一块宝玉)。但秦王心里想什么?(学生表演)要不给,抢不给,在这个十万火急,千钧一发的时刻。蔺相如只好想计策:(老师与学生表演)“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3)、思考: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话者吗?表现出来他的机智。3、蔺相如的第三次讲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1)、脱离书本来说说蔺相如的话,学生相机表演。(2)、面对强大的秦国,蔺相如大义凛然。让我们再次读蔺相如的话。(3)、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什么意思。完整。(4)、说说除了璧完整的回去了,还有什么完整的回去了。(五)、课堂小结剩下的两个故事该怎么学?(进入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入情入境,从学会扮演角色去读书,在读中体会人物形象,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也让学生从中掌握读书的方法。五、布置作业:用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试着学习另外两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