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第一课时)执教人:新港中路小学蓝华桦【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古典名著,感受人物形象”。《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读懂课文的故事情节并不难,但故事离学生现实生活较遥远,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因此,需要提前布置预习,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重点词句的品读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脉络。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了解“完璧归赵”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准备】1、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历史背景、和氏璧的来历等);2、浏览“资料袋”,建立对《史记》的初步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名著,揭题导入
1、走进古典名著,揭示单元主题,明确学习要求。2、引入“资料袋”,简单了解《史记》,导入课题。3、解读课题: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从单元主题古典名著导入,师生共同感知本组学习内容,聚焦单元专题导学要求,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探究。随即就课题提问,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顺势进入第二环节。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积累词语。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个故事?请分别给这些故事加上小标题。3、交流反馈并相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4、提炼小标题概括方法:抓关键句——长文短读5、初步理清文章脉络:三个故事之间有联系吗?用上关联词把课文的脉络梳理清楚。出示:()蔺相如在中立了功,被封为,在上又立了功,被封为,官职比廉颇,廉颇很不服气,()将相产生不和;又()廉颇,()才有将相和好如初的结局。【设计意图】长文短教贵在“因文施教”,本文对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极好的语言实践材料。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很快将这么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三个小标题,能很快理清三个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概括成小标题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长文短读的方法之一——抓住一些总结性的、过渡性的、概括性的关键句,这样能帮助我们把长文读短,把层次理清。借助故事小标题,以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抓手,也能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三、品读赏析,感知人物(一)了解故事内容1、默读第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学生汇报。(二)感受人物形象1、在这个故事中,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划出有关蔺相如语言和行为的句子,并做简单的批注。2、借助提示,小组交流。出示提示:我划的句子是:(读句子)。这是对蔺相如的描写,我从(关键词)感受到这是
个()的蔺相如。3、学生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1)句子一: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①抓住“想了一会儿”体会蔺相如的深谋远虑、谨慎;②抓住“愿意”体会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心系赵国;③抓住“如果……就……”体会蔺相如思路清晰、考虑周全;④抓住“一定”体会蔺相如的自信、胸有成竹。⑤再次情感朗读,加深体会。(2)句子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①揣摩蔺相如的心理活动,学生想象:蔺相如看到此情景,他心里会怎么想?②蔺相如没有上前抢,没有直接揭穿,为什么他知道这样说秦王一定会把璧交给他?(他抓住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和好奇的心理)真的是一个——(机智)的蔺相如啊!【板书:机智】③指导朗读,读出“不动声色”“从容淡定”。④师生合作朗读。(3)句子三: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①“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②师引读,生齐读,在朗读中感悟“理直气壮”。②从“撞”字和连贯的动词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勇敢、无畏)【板书:勇敢】③朗读感悟,读出“勇敢无畏”“才智过人”。(4)句子四: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①蔺相如这么大胆,他知道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吗?②指导朗读:抓住“大大方方”,体会蔺相如没有后顾之忧的释然和在嬉笑中对秦王的怒骂。【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引导学生读文找答案,抓关键词品味语言,通过不同形式的分角色朗读的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品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自然地感悟出古典名著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四、小结评价,深化形象1、成语演变:最终,秦王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蔺相如完璧归赵。如今,我们用“完璧归赵”来比喻什么?(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2、深化形象:蔺相如完好无损地带回的只有和氏璧吗?(除了和氏璧,他自己也全身而退,并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果真是(生读:“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啊!3、课堂小结,设置悬念: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感悟、探究,我们充分地体会到蔺相如拳拳的爱国之心,还有他的机智勇敢(指着板书学生齐读)。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他与大将军廉颇是又怎样和好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设计意图】深入感知人物形象,有所感悟和思考,并理解“完璧归赵”演变成成语的含义,学为所用。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抄写、积累本课生字词;2、把“完璧归赵”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小组排演;3、读资料袋,初步了解《史记》;课后阅读《史记》中的其它小故事,认识更多生动鲜活的人物。【设计意图】这个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训练点,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内化感受人物形象。阅读经典,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几篇课文,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只是个例子,更是引子。我们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走进文本,触摸中华民族的经典语言,领悟经典的丰富内蕴,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六、板书设计:18、将相和将 相完璧归赵廉颇渑池之会蔺相如(机智勇敢)负荆请罪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