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我今天讲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以简要说明。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与重难点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和廉颇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精神。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和廉颇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重难点】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一、说教法、学法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悟结合、读议结合、读演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学法:读悟“完璧归赵”――读议“渑池之会”――读演“负荆请罪”二、说教学流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由于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在课始,先问学生是否了解战国七雄,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背景知识。然后扣题眼,释题,在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一)初读课文,完成填空。由于课文内容比较长,字词部分在预习时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我就直接让学生读文,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先理清课文的顺序,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激发疑问,直奔重点,感受人物《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在学生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悟---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三)回归整体,感受形象
在学完课文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再让学生说说课始提出的问题,将相为什么不和,最后又为什么和好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后又让说说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达到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谈谈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样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一)小结与作业这篇文章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编的。选编的目的是通过体会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因此,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读读有关,《史记》的故事。四、说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根据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将相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不和负荆请罪
和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的板书体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课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