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巴山二小:谢术良课时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性格特点。重点难点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学生默读课文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蔺相如为何拼命的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a,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b,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那个国家占了上风?(引导学生理解,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了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王占了上风。)(3)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连……)(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学生读15至18自然段。(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了。)(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几名学生回答)(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那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5)再有感情的朗读这个部分。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含义,1,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和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子来写。1,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板书设计将相和蔺相如机智勇敢心胸开阔廉颇勇于改过一、布置作业1,抄写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2,补充词语无()之()()直气()()璧()赵()无不()()无不()负()请()3,写近义词商议——()诚意——()胆怯——()记录——()能耐——()4,反义词胆怯——()进攻——()热情——()拒绝——()危险——()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