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朗读提示作者:张可如《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人物故事。它包含有“完璧归赵”、“渑池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片断,表现了蔺相如忠贞爱国的精神。朗读时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表现出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在秦强赵弱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朗读文章的第一小节就应突出“秦”“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交代这一历史背景。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果断。这里有几段蔺相如的话,集中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在赵王和群臣面对强秦的讹诈,束手无策的时候,“想”了一下,便表示愿意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我们可以用谦逊的但却是沉着而果断的语气,朗读他的这一段话:第一句表示了他“愿意”出使秦国的明朗态度;两个“如果”句,突出“真的拿……交给”和“不肯交出……一定……送回来”,表示了他一定做到绝不上当受骗的决心;最后点明这样做可以使强秦“理屈”,“没有”动兵的“理由”,以解除赵王与群臣的忧虑。引号中的词可以重读,表现出蔺相如经过思考,对处理这个难题已经是下定决心、胸有成竹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先献上璧,竭尽礼仪,同时又警惕而敏锐地观察,一见亲王毫无诚意,便立即抓住秦王贪得璧心切的心理状态,先用托辞“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收回璧。这句托辞必须读得小心翼翼、委婉动听、实有其事似的,才能取得使秦王信以为真的效果。等璧拿回到手中,蔺相如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是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朗读中交代要清楚,表现出蔺相如不慌不忙、冷静沉着的态度。接着,蔺相如便理直气壮地怒斥秦王。这段话必须读得铿锵有力,一面揭穿秦王既想得到璧又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的可耻的欺诈行为,一面又表明他宁与璧碎的坚强决心,显示出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才能迫使秦王转而处于被动的局面。举行典礼进行献璧,是这场斗争的高潮。蔺相如先发制人,按理陈述。这段说话的语气不需高昂,却要读得不慌不忙、字字清晰、柔中带刚,表现出蔺相如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而取得这场斗争的完全胜利。“渑池会”这个小故事侧重表现蔺相如的勇敢。会上,秦王百般侮辱赵王,蔺相如气极了。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他也“请”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个“请”实质上是“令”,朗读时要表达出这种看来客气实质严厉的口吻。秦王一再不肯,蔺相如就由“请”而“逼”了。“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读这段话,音响2
不必过强,但要低沉有力,给人以威慑感,表现出蔺相如此时已完全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坚决态度。最后,终于迫使秦王击缶,获得了渑池会上的胜利。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他对廉颇处处忍让,以致使他的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了,说他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听到这样的评论,蔺相如一点也不生气,对手下人说了一番话。朗读这段说话时,特别要注意不能有丝毫夸耀的语气。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绝不是蔺相如在炫耀自己,而是在启发诱导他手下的人懂得以团结为重的道理。因此必须用十分坦率、真诚、恳切的语气,读得亲切感人。这样的话传到廉颇耳中才能使廉颇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做到“负荆请罪”,团结起来,共同保卫国家。以上一些段落是直接表现蔺相如的性格的语言,读好它们十分重要。此外,还要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重要情节的交代、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等等。例如,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一开始,文章写秦王得知赵王得了一块璧,“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我们可以用一种明显的毫无诚意的口吻来朗读,尤其强调其中的“十五座城”,表现出秦王贪得璧心切和无耻的狡诈态度。赵国明知秦王欺诈,却又毫无对付的办法。朗读时要把赵王非常着急和大臣们既怕受骗又怕挨打等几层意思表达清楚。之后,可略作停顿,给人以思考的时间,使人充分感受到这件事的确棘手,为蔺相如的上场和他沉着的表现作好铺垫。再如“渑池会”一段两次提到廉颇:“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朗读时交代要清楚,为第三个故事作好伏笔。这都是很重要的。最后要提醒一下的是,既然是故事,就要采用“讲”的方式,这和诗歌的朗诵、散文的朗读是有区别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