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将相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28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28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四)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8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28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28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28
27奴隶英雄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认识奴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起义反抗的必然性。 2.学习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 3.了解剧本的特点。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 2.体会奴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 2.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是奴隶角斗手,后来成为奴隶起义的领袖。他领导的奴隶起义是古代史中被压迫阶级最光辉的一次斗争。这次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马克思和列宁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三)自学生字、词。 (四)课文开头介绍布景,读了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体会? (五)按照剧情的发展,将课文分成四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男说“斯巴达克”。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交代了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第二部分:从“这时司令官陪着贵妇人上场”至女说“这才好看”。讲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又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并且都要拿着武器。第三部分:从“武官把一杆标枪丢进栅栏里去”至斯巴达克说“弟兄们!动手!”28
讲斯巴达克启发奴隶弟兄诉说苦难,激起他们对奴隶主贵族的仇恨,鼓动他们起来反抗。第四部分:从“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至“幕落”。讲奴隶们在斯巴达克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六)指四名学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布景”,边读边思考,从这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2.让学生说说对“布景”的体会。 3.学生默读第一部分,读后讨论: (1)从男女观众的对话中,你对斯巴达克有什么初步印象? (了解到斯巴达克是一个奴隶,是角斗士。他很勇猛,是个大力士。他斗得过狮子,能空手打死牛,空手打死老虎。) (2)斯巴达克是怎样被捉住的? (“奴隶主派一百多人围着打他,从早到晚,把他打乏了,才用绳子把他绊倒捉了来。) (3)从他被捉来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他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们一百多个人对付他一个人,虽然把他捉了来,但是他还打死了他们49个人。) (4)从男女观众的对话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他们是带着什么心情来谈这些事的? (男女观众是贵族,他们是站在奴隶主立场上说话的。他们是来观看奴隶与野兽、奴隶与奴隶角斗的,他们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他们的娱乐是以牺牲奴隶的生命为代价的,他们的本性是残忍的。) (二)导读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狮子和斯巴达克打起来了,打得非常激烈,最后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看台上的观众有什么表现?他们说了些什么?这说明什么? (三)导读课文第三部分。28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三部分。 2.从奴隶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做工;吃不饱;生命没保障,被“打死了十来个,饿死了十来个”。) 3.课文怎样描写斯巴达克在与奴隶谈话时的神态的?他的语言、神态表现出了他怎样的心情? (斯巴达克说“拿我们不当人”,说这话时的神态是“咬着牙,狠狠地说”的。从他的语言、神态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奴隶主的仇恨,对自己所处的奴隶地位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他对奴隶主的刻骨的仇恨。) 4.斯巴达克为什么说:“罗马人不是我们的主人,是我们的仇人!”? (斯巴达克从自己亲身经历和奴隶们的诉苦中,深刻认识到奴隶主是奴隶的共同仇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奴隶们要想生存下去,只有杀掉我们共同的仇人。所以当斯巴达克号召奴隶们“一齐来反抗”时,广大奴隶一致响应。) (四)导读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 2.说说奴隶们为什么纷纷响应斯巴达克的号召? (五)认识剧本的特点。 (剧本开头写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括号里的小字介绍剧情变化和人物的动作、情感、说话语气,最后写幕落即剧演完了,幕布落下来。) (六)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通过斗兽场上发生的故事,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 (七)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28
28赤壁之战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4、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交代故事背景。⒈板书课题。⒉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①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②交战的双方是哪些人。导语:那么,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做到准确、通顺。⒈自由朗读课文。⒉讨论交流:⑴《赤壁之战》这篇课文读起来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的节选,文言词较多,朗读起来比现代白话文要困难些。⑵朗读时要做到字音准确,句子通顺,有什么方法?(学生交流)⒊利用工具书,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生字、新词。28
理解词语:巡哨、天助我也、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⒋对朗读困难的句子做到正确断句。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注意反问句的语调)是时/东风大作。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南船/且/休近寨。韩当/急为(wèi)/脱去湿衣。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⒌练习朗读课文。三、指名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⒈指名朗读每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做简明的批注。⒉同桌讨论、交流。⒊全班交流。第1自然段:实施计策,黄盖传书愿降;曹操中计,喜接黄盖降书。第2自然段: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第3自然段:曹操叫苦连声,黄盖追寻曹操,中箭落水。第4自然段:曹操登岸逃走。第5自然段:数军合围,曹军伤亡惨重;赤壁鏖兵,周瑜大获全胜。四、词语采集,摘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28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1、交流:(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6)操叫苦连声。2、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3、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⑴出示: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⑵出示书信内容:“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28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仔细观察,细心谨慎。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⑵出示: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②同桌之间交流。28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三、总结全文:“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28
四、作业布置。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设计:赤壁之战(火攻)周瑜曹操(三万兵)(八十万兵)黄盖假降喜接降书趁风行船笑迎黄盖备引火船省悟已迟二里点火叫苦连声伏兵追杀登岸逃走数军合围伤亡惨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29老人与海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认为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武形象,并欣赏和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帮助学生认识“惦、啤、崛、倚、潇、骼”,会写“惦、滨、啤、崛、镰、垒、潇、鲨、窜、骼”;理解“惦记、海滨、啤酒、崛起、镰刀、垒球、潇洒、鲨鱼、骨骼”28
等词语。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深入认识《老人与海》这一名著的价值。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要认识又一位这样的作家(出示海明威头像照片),阅读他的一部受人推崇的作品(先展示一《老人与海》的全文读本,后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做到字音准确、句了通顺。1、识字写字。“崛”jué,与“发掘”的“掘”、的“倔强”的“倔”同音。“骼”gé,与“个”“各”(gè)的声调不同:前为二声,后两字为四声。2、可让学生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店()宾()卑()廉()惦()滨()啤()镰()沙()串()各()萧()鲨()窜()骼()潇()3、词语解释。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又如:惦念。海滨:滨,水边,近水的地方。靠近海水的地方。海岬:岬,岬角,是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本文中写非洲的“高耸的海岬”就是指海中的这种尖形的陆地。28
崛起:一指(山峰等)突起,二指(某某)兴起。本文中指大海中岛顶的突起。倚:本文中写“他弯下腰倚在船头上”,是“靠”的意思。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磅: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合0.9072市斤。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磷光:某些物质受摩擦、振动、光、热或电波的作用所发的光。例如金刚石经日光照射后,在暗处会发出青绿色的光。骨骼:人和动物体内或体外坚硬的组织。(三)再默读,标出全文段序,想想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这篇课文作为小说的缩写,全文只有13个自然段,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出海前的情况——老人梦见海滩上的狮子,男孩给他送行、祝他好运。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在海上的情况——老人钩住了大马林莫,他的船被鱼拖向很远的海上,被拖了三天多。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归程中的情况——老人遭遇一群鲨鱼的袭击,他与鲨鱼进行了惊险、惨烈的生死大搏斗。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回港后的情况——人们围观死鱼的骨骼,男孩守着熟睡的老人,老人又梦见海滩上的狮子。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笔下的人物——28
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传奇故事,同老人一起去经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二、深入细读,品味人物。㈠确定探究内容。——①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的场面。②老渔夫与鲨鱼搏斗过程的场面。㈡学习探究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分析人物形象。1、(出示阅读提示)①指名朗读学习提示。②明确学习提示的步骤方法。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3、根据学生回答,重点交流:“天还没大亮,……抵抗着大鱼给钩丝的拉力。”⑴指名朗读。⑵交流:①鱼大:水面上的绿杆急急地坠到水里。水下一百英寸的深处重得叫人不敢相信渔船和人都在平静的水上慢慢地漂流。②老渔夫的动作:把钩丝放在脊背上,钩丝握紧在手里,拼命支撑住身子。⑶体会:老渔夫尽力与大马林鱼抵抗,而大马林鱼似乎不在乎老渔夫,不慌不忙地游着。“四个钟头以后,……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⑴交流:①大鱼依旧拖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②老渔夫动作: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钢丝。心理活动: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⑵体会:老渔夫要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交流体会6、7、8自然段的内容。(1)交流:28
①老渔夫的动作:竭力拉紧钩丝;拉住钩丝不动,身子往后仰,抵挡钩丝的张力。②大鱼的表现:一下子把老人拖到了船头那边——游起来慢多了——露出来了。③大鱼的奇美形象:浑身深紫色、镰刀似的尾巴、嘴长、尖(2)朗读老渔夫高声说的三句话。(3)理解句子:“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联系老渔夫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大鱼的活动过程,思考:①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虽然大马林鱼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要制服对手。②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坚持克服疲乏、体力不支、风吹日晒、夜晚的寒冷等等因素。小结: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坦荡的内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多么让人受鼓舞的话语,让我们把它记在脑海中。(4)背诵精彩片段:“阳光下……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总结过渡:老渔夫又经历了一个夜晚的搏斗,直到第三天,他忍住一切疼痛,高高地举起渔叉,使出全身的力气,把渔叉扎进鱼腰里,这只大马林鱼终于死去。(5)交流体会:同学们,老渔夫孤身一人在浩渺的大海里与大马林鱼搏斗了整整三天,此时,你想对老渔夫说什么?出示插图,让学生畅所欲言。㈢自学老渔夫与鲨鱼搏斗内容,认识人物形象。1、运用学习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内容的方法,自学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内容。2、理解重点句。你看出老渔夫怎样的性格?28
——老渔夫,永不言败,毫不气馁,保持人的尊严和骨气。朗读背诵这句话。三、讨论交流,深化人物形象。结合全文内容,参加讨论,各抒已见:你认为老渔夫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说明理由。(学生交流)——老渔夫是一个成功者,在他身上,表现了一种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四、作业布置。1、想想老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读《老人与海》有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要自拟一个正标题。2、背诵你认为本文中写得十分精彩的片段。3、课外,请你把《老人与海》原著的全文本找来读一读,写一写读后的收获。板书设计:老人与海捕捉马林鱼毫不畏惧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敢于搏斗30鲁宾孙造船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2、帮助学生认识“艇、杠、谬”;理解“舢、艇、杠杆、不遗余力、微不足道、荒谬、一言难尽、不可思议”等词语。教学安排:一课时28
教学过程:一、谈话入题。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①“谬”读作miù,不读成miào。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挺()艇()杠()扛()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舢艇杠杆不遗余力微不足道荒谬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4、交流。(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三、细读领悟。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8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③全班交流。(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①指名朗读句子。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28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四、交流感受。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五、拓展练习。抄一抄下面的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法)巴尔扎克○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古希腊)苏格拉底○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英)牛顿六、作业布置: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飘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板书设计:鲁滨孙造船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语文百花园六教学目标:28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5、完成本单元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6、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教学难点:完成本单元习作《我和书的故事》。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一)运用关联词语连句。1、出示例句●秦王那么厉害。蔺相如不怕他。虽然秦王那么厉害,但是蔺相如不怕他。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前两个句子前后之间有什么关系?3、找出第三句话里的关联词语,想想它用在这里表示什么?(虽然……但是……28
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练习。(见课本154页)读154页上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每组的两个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什么,再用相应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你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另造几个句子吗?(学生自由发言。)(二)拓展与交流:1、分角色朗读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你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2、想想自己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哪一点感觉最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三)阅读平台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春》、《儒林外史》这几部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吧。2、学生默读每一个片断前的导语,明确三个片断的作者、出处及特点。一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娓娓而谈,言简意赅,信念坚定、充满豪情。它成为人们的一则座右铭。二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初春景象的一段描写,叠词、语句、拟人的运用,使语言十分清新、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形象生动。三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对范进中举后的状态的一段刻画。从其动作、神态、语言中方面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写,把一个可笑的读书人的疯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的面前。28
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4、仔细地读一读这几个片断段后,想一想各自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后有怎样的感受?5、交流读后的感受。(四)积少成多1、出示P157的成语。2、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有些什么发现?(都是四字成语、神态描写……)3、类似的还有哪些?(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4、把这些成语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第二课时二、口语交际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精彩语句和片断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赏析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第一、赏析角度要注意多样性。要根据自己的喜爱、认识进行赏析,可以从优美的词语句子、巧妙的表达方法、奇特的观察方位、耐人寻味的哲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第二、交流过程要注意互动性。别人发言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见解;自己发言后,要主动征求同学或老师的意见,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阐述或说明。2、自己先准备。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28
4、小组推荐发言。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第三、四课时三、习作(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过各种各样的书,说说最近读过哪些书?这些书的什么内容吸引了你?你和这些书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能给大家讲讲吗?(学生畅所欲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1、朗读《我和书的故事》一文,想想文中围绕我和书写了什么内容?2、书给文中的我带来了哪些乐趣?3、文中有哪些描写你比较欣赏?(画上波浪线)4、指名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我和书的故事”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三)构思指导。1、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选择感受最深的与书有关的事情写出对书的认识。2、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谈话导语,想想自己明白了哪些要求。3、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四)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1、用第一人称来写;28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3、想想怎样才能把你和书之间的故事写得既清楚又能吸引别人;4、标题要合适。5、写之前,可以先列一个写作提纲。(五)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六)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七)誊抄。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