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解“难”——《行路难》说课稿(一)说教材——对文本的解读《行路难》是古诗中璀璨的精品,诗作朗朗上口,就是不通大意,读来也可怡然自得。面对这样的经典,我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个“难”字,逐步引导阅读者把握诗作内涵,进而领悟作者浸润文字间的深情。我以为李白的出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做官”,当是对实现抱负的机遇的寻觅。同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也不能简单地与生活划等号。所以在处理作品的主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体味诗作抒情主体的形象——在苦闷中彷徨,在彷徨中憧憬,盛唐气象,也就尽在其中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读诗兴趣,感受诗歌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古典文化,提高文化品位【重点难点】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我的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诵读法、点拨法学法:自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我的理解】“文章——文学——文化”是我努力构建的教学主线,没有对诗作本身的深入玩味,就谈不上文学欣赏与文化渗透,但若只有文章的分析,就损失了作品的人文魅力。所以,我在课堂上,既有注重了文章的解读,也力图通过对诵读指导,加强文学熏陶与文化渗透。(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入诗1、关于“行路难”2、了解诗歌背景二自读,了解诗歌大意1、读准字音2、结合课下注解,读懂诗句大意。三析读,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层2、教师指导朗读第二层3、学生自主朗读第三层四赏读,把握诗歌主题
(四)板书设计行路难李白状“难”“心茫然”悲慨析“难”“冰塞川”“雪满山”面“难”“济沧海”豪迈(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读”解“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能力。在朗读指导时,我注意区分了古文与律诗等近体诗的区别,不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来吟诵诗句,随诗赋形,充分发挥李白诗作中不拘成法的一面。一、朗读目标明确、具体自读——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品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正确处理的情感抑扬。赏读——抓住诗歌的主体形象,明确诗歌的主旨。二、朗读形式灵活、多样有自由朗读,有全班齐读,有个人试读,有教师范读,有师生赛读,有配乐赏读……借助不同形式的朗读及其作用,适时地指导朗读诗歌。三、朗读训练逐步推进诗歌的第一层:教师示范朗读诗歌的第二层:教师指导朗读诗歌的第三层:学生自主朗读从示范朗读到指导朗读进而到学生自主朗读,朗读活动循序渐进,由易而难,体现出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六)说教学中的困惑——处理“导”与“读”之间的关系上的困惑古诗是中国古文学和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小就读诵古诗声中长大。但是当学生真正学习这些古诗时,还是会感到有许多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因为每一首古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哲学问题,人生观,文化意识等等。每当这时,我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讲什么、讲多少?显然,“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和放羊式探究教学法”都是不可取的,把握好“度”,教室扮演好语文课堂上角色,仍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