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石头城蜀相登高锦瑟书愤近体诗六首十月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格律的三要素是:押韵、平仄、对仗。诗词的章法也有定式,叫做“起、承、转、合”。绝句的四句和律诗的四联,便是因此形成。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元和十年(815年),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①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②淮水:指秦淮河。 ③女墙:城上的墙垛。诵读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现在在诗人眼中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旧日的繁华,一片荒凉。群山已久围绕着故都,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可惜现在已是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面对眼前的衰败,诗人并没有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而是去描写天上的明月,有何意图?诗人将月亮看作历史的见证,称其为“旧时月”,正是借用了张若虚“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月仍有情,照过女墙,却见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游乐场,彻夜笙歌、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变为一片荒凉。繁华易逝,月下凄凉。
小结: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因为他们各朝寿命短暂中,必然包含着深刻历史教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朱雀桥上曾经车水马龙,如今唯余象征衰败的野草。乌衣巷是映衬在凄凉衰败的古桥背景之下,呈现在斜阳的残照里。“旧时燕”类似于“旧时月”,是繁华衰败的见证。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选取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咏叹兼嘲讽,越王苦候20年,取得胜利,已把旧日屈辱忘记,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这样必将使胜利化为乌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得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末句用鹧鸪飞,以动衬静,人来鸟乍起,此处已无人问津,一片凄凉之景。
西河金陵怀古[宋]周邦彦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jiāng,蝉的一种)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杜甫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在诗中曾经自称“少陵野老”,曾在严武幕中任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者怀古,为什么题目叫“蜀相”,而非“诸葛武侯祠”?作者写诗,是为了追思诸葛亮。他歌颂的目的在于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所以,题目用“蜀相”。
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好?构成什么样的境界?请用一段话表述。“自”“空”。诗人看完了殿宇巍巍、塑像凛凛,使他百感交集。然后发觉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情难言。越发感受到数声黄鹂啼叫,荒凉之境无限。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见,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增伤情。景在而人事皆非,凄凉之境油然而生,不由得悲从中来。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得力于这两个字的妙用。蜀相
尾联的诗意是什么?“英雄”何指?诸葛亮如此英雄,但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在此,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人。
诵读,背诵全篇。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寂寥冷落之境;崇敬仰慕之叹)
陆游宋代诗人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今存9300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诗歌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此诗即是一例。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此时诗人61岁。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诵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曾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风格恬淡,真如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尤为清新别致,引人遐思。羁旅他乡,又感世态炎凉,百无聊赖自然有思乡之情,“莫起风尘叹”而实际已叹之,只不过将要返乡的喜悦轻轻拨开了这点点愁思带来了听春雨的闲适心情。
这首诗和《书愤》写于同一年(1186),都流露对世事的感慨,但由于《书愤》写于他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所以诗中多愤激之情,诗风慷慨悲壮;而这首诗写于奉诏任官,权知严州军事之时,所以诗中不复幽愤,主要反映他旅居京城的孤寂落寞厌倦,诗风清淡婉丽。陆游在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在上任前,先到临安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维持生计,只好接受。这首诗就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写出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表达了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也含有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