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蜀相》教学案例分析高二语文备课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一、教学设计二、教学反思三、我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1.出示学习目标2.初读:分类型,初步解主旨3.品读:字句,深入觅诗心。4.情读:感诗魂5.同学从炼字,景情关系角度出题,直击高考6.读写结合:完成《从悟子美情怀》写作
二、教学反思学校给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推行教学新模式。1.创新探索了教学新模式2.促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3.扩展视野提高业务素质
(一)学有所得1、课堂首先呈现学习目标2、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3、接受教研组意见建议。
(一)学有所得1、呈现学习目标:《长恨歌》学习目标(1)白居易文学常识(记忆)(2)介绍白居易新乐府的一首代表作:原文及赏析(扩展,欣赏)(3)介绍古体诗类型(记忆)(4)马嵬兵变(了解)(5)结合诗作,谈谈“恨”什么。(理解作品主题)(6)怎样写恨(写作手法,学习鉴赏方法)
(一)学有所得2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一:教师将一组循序渐进的题目教给学生去研讨。问题不零碎,使课堂结构不松散。(展示)方法二:就是有发言记录人,轮流担任,轮流发言方法三:有激励机制。
品读字句,深入觅诗心。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1、既然是睹胜景,为何用《蜀相》不用“武侯祠”“诸葛亮”为题?2怀古人部分颈联上下句概括诸葛亮什么功绩?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3抒己怀“长使英雄泪满襟”句中,“英雄”具体指那些人(作者,诸葛亮)?为什么蜀相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4颔联写景和主旨有何关系?
(一)学有所得3、接受教研组意见建议。公开课后的评课也是我学习提升的好帮手。板书设计有审美的熏染。
(二)研有所得A、文化支撑1.《武侯祠》梁衡2.《草堂诗魂》3.《蜀相》赏析周汝昌4.《杜诗解》5.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6.《形神兼备,意至法密》7.鲍鹏山《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
A、文化支撑学生作品欣赏可惜流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末路,最悲不过大名未举而身先死。子美是碧草,徒有青葱却无参天之势;子美是黄鹂,空有脆鸣而无展翅之机,当时势无法给予他成长所需的沃土,那份文人特有的感伤便跨越万千流年,在诸葛祠中寻得了灵魂的栖息地。《可惜流年》佟玥
(二)研有所得B、备课支撑教师间的研讨从实际出发,从课堂认知,学生学习角度的思考会有效解决实际问题。C、高考支撑这有效地将文化鉴赏与考试挂钩很符合学生学习的功利心,也符合我们的检测要求。
(三)问有所得学情调查。来自学生的具体问题正是教师界定学生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主演是教师配角是学生,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这样的课精彩得几乎荒凉?
一班调查情况三班调查情况
(四)允许个性解读“诗无达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乐景写哀情”,“哀景哀情”。针对“轻感悟,重统一、轻开放”的积弊,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
我的思考(一)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则会导致合作失败在课堂上一无所获。
我的思考(二)任何模式,因学生而异,因教师风格而异,因课程内容而异。
结束语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愿我们的教学研讨令我们在教学生涯中自在而行。
书籍《教学模式》作者:乔伊斯,荆建华(译者),宋富钢(译者),花清亮(译者)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2年1月1日)丛书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平装:532页开本:16开ISBN:75019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