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学案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赏析:“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
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第一组: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世事艰”暗指什么?从章法上看,它有什么作用?下文哪一句和它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以诗写志”的?略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自己壮志难酬。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也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斥责。由此可见,诗人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而愤,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而愤。(2)首联写早年的壮志;颔联,诗人用“楼船雪夜…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将恢复之志具体化;颈联抒发风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以诸葛亮自况,表明恢复中原的志向。通篇都是围绕“志”写的。透过诗篇,我们看到诗人虽已62岁,但恢复中原的志向不改,诗人那颗爱国之心炽热灼人。(意对即可)第二组:1、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第三组:1、《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第三组:1.“书愤”的“愤”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内容?请作简要分析。(3分)2.“出师一表真名世”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诗人化用此典故的用意是什么?(4分)【答案】17.“愤”的具体内容是:因受阻,到老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志向。(1分)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始终不能实现。“衰鬓先斑”“空自许”实际是对投降派的控诉,饱含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18.化用了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典故。(1分)诗人希望像诸葛亮那样施展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诸葛亮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一直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而自己只能喟然长叹。(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7.整首诗歌,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临安春雨初霁》学案临安春雨初霁①陆 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临安春雨初霁》创作时间稍后于《书愤》。陆游被重新起用,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名诗。这时他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软弱与腐败,看得愈发明白,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体会更深了。②“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是对家人的告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语译】世道人情是那么地淡薄无味,我已尝了个够;是什么原因,又让我骑马到京城客游?住在小楼我一夜没入睡,听着那滴滴答答的春雨;天亮雨住,幽深的小巷里,传来卖杏花的叫喊,一声比一声悠。闲得无聊,拿出纸来,练习草字;又在窗前,沐浴着春阳,品茶消遣排忧。是的,不用为干净的衣服染上闹市的尘污而发愁,在清明前,我就能回到家里,与亲人聚首。 【赏析】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被征召到临安,授官朝请大夫,权知严州事。他在入觐时,孝宗说:“严陵是山水名胜之地,你公事之余,可以作作诗自娱。”陆游生平最大的愿望是上前线杀敌,从来不甘心做一个诗人,得到这么一个官职,当然很不满意;而孝宗的话,又分明把他当个诗人,同时告诫他不要再提抗金的事。在失望的心情中,他写下了这首诗。不久,他就回到山阴,拖到七月份,方去严州上任。
诗先表达了对世事人情的不满,说世事人情薄得像纱一样,本该隐居避世,而自己却又被命运所支配,来到了京城。因此他惆怅地提出:为什么要来过这寂寞而又难堪的生活呢?接着,诗人写春情,说自己住在小楼里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见了卖杏花的叫声。这联是名句,典型地描写了江南二月的都市景色。诗人把这一切都写得意味深浓,情趣盎然。小楼听雨,是一境界;雨中杏花灿烂,是一境界;清晨在小巷里传来阵阵悠扬的卖花声,又是一重境界。前者写雨,后者写晴,又浑和成春季的综合色彩,由杏花,春雨,构成迷人的画面。元代虞集的《风入松》词,曾以“杏花春雨江南”一句脍炙人口,不就是陆游这联诗的诗意么?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进宫中,孝宗见了,十分赞赏。“小楼”一联,是实写,也是虚写;是景语,也是情语。何以一夜听春雨?诗人是着意于春的消息、花的消息,是惜春伤春,但也饱含着愁苦,接续了上联。同时,客游在外,面对春景,特别容易产生思乡之感,所谓“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是这意思。而春天中最引起人们感情波动的正是那连绵的雨声,诗人一夜不寐,静听风雨,含蓄地融进了思归,而写得韵味无穷。所以清舒位《书剑南诗集后》说:“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五、六句,承首联而来,人情淡漠,所以闲得没事干,只好以写草书、分茶来自我消遣。“闲作草”的“闲”字,“戏分茶”的“戏”字,都是愁苦的流露,便遥接不愿骑马客京华的情绪。“果”在首联说出,“因”伏在此处,看似不相关,却紧密相关,这就是名家谋篇的高明之处。结尾二句是全诗大收煞,世味薄促使自己要回去,春雨杏花产生的乡思促使自己想回去,闲得无事迫使自己赶快回去,二句大关大合,滴水不漏。第一组:1.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请找出并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2.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第二组:3.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4.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3.这首诗首联暗喻自己对这次出仕的等闲态度,说明已没有跟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尾联点明主旨:我不会被腐败的官场中的乌烟瘴气污染的,"素衣莫起风尘叹"。4.开篇暗点题旨,抒发感想:世道没落,已没有再跟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5.“斜行”的“行”字,有的人读háng,作名词;有的人读xíng,作动词。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说明理由。(3分)6.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的心情,也有人认为表露了作者闲适自得的情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7分)5.(3分)作名词读,“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符合律诗对偶规则。作动词读,与“斜”“草”二字相应,足见挥洒自如,草书飞舞。理由充分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表达流畅给1分。6.(7分)看法一:心情孤寂,无奈哀叹。联系“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尘叹”等字句,可知作者不得志,难展抱负,所以有无奈之叹。看法二:心情闲适,恬淡超脱。联系中间两联的生活镜头,可知作者不管世态炎凉,我自淡定,充满清高情趣,毕露闲逸情怀。观点鲜明给2分,分析能联系诗篇且言之成理给4分,表达流畅给1分。[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