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从《咏怀诗八十二首》看阮籍的人生悲剧意识内容提要】魏晋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人类的命运开始关注。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首首氛用枯寂,情感低沉,对人生充满悲剧意识。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讨论了阮籍的人生悲剧意识,阐述了人生悲剧的内容表现、形成原因以及解脱方法。【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人生悲剧意识Abstract:IntheperiodofWei&Jin(220-420),people*sself-consciousnessbegantoawaken,andtheypaycloseattentiontohumandestiny.EverypoeminRuanJi'sEighty-twoLyricsisfullofdull,lonelyanddepressedmood・Inthisessay,theauthorwillanalyzeRuanJi'stragicconsciousness,andelaboratethecontentsandcharacteristicsofthetragedy,andthereasonsandsolutionstothetragedy.KeyWords:RuanJi:Eighty-twoLyrics;TragicConsciousness由于时代的因素,阮籍的五言诗总是透岀无尽的"悲剧意识”,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几乎首首氛闹枯寂,情感低沉,对人生充满悲剧感。他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淸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从意象的角度看,这里有:夜、薄帷、明月、淸风、孤鸿,等等,营造出了“悲凉”的意境。'‘夜中不能寐,起坐禅鸣琴”,这弹琴之人不是什么闲人雅士,更是不一般众人,他心中所关注的是夜空下全体人类的命运;"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这悲号旷野的孤鸿象征着世上的不幸者,而噪鸣北林的朔鸟是造成世界不幸的邪恶者的象征;最后一句的“徘徊”与“忧思”更是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一个组诗,各首诗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组诗的第一首“通过半夜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写出忧伤而难以解慰的心情。末2句乃为82首之情感的总括,后81首从众多方而展示了他的'忧思’怀抱和'伤心’情愫”。⑴这“总起式”的第一首诗,奠建了全组诗的基调: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对人生悲剧的思考。阮籍以前的五言诗,任涉及到“人生悲剧”的问题时,大多从个人的感受出发。以《古诗十九首》为例,第一首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抒发个人的别离之苦:第二首的"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表现个人的命运之悲:第七首的“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痛诉个人的遭弃之恨;……,这些都表现了个人命运的哀伤。诗人认为这是自己个人的不幸的,并非他人也有着相类的不幸。或者说,诗人并未把个人的不幸作为人生的必然或人类的必然来表现,而是从狭小的视野上认为这是偶然发生的事件,是“个别性”的,而不是“全人类性”的。《古诗十九首》也有三处涉及到对人类、对人生的“悲剧意识”:第三首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第四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第十三首的"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但所占的比例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诗人也并未像阮籍那样充满着人类的孤独感与人生的脆弱感。《咏怀诗八十二首》流露出人类的孤独感。五言诗到了魏晋时,或者说到了阮籍时代,“所咏唱的内容,不像从来的五言诗那样是个人性质的哀欢,而是扩展到广大人类全体的问题”,⑵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大都表达了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阮籍把自己的同情给予了全人类。正因为阮籍的同情是给予全人类的,他的悲欢扩展到了广大人类全体,但这些普通的人中间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感受到阮籍的情感,那阮籍注左是孤独的。第一首的“忧思独伤心”,就表现了一个孤独思想者的忧伤和忧伤者的孤独思想。第七首的“徘徊空堂上,切怛莫我知”、第十四首的"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第三十三首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第三十七首的“挥涕怀哀伤,辛酸语谁哉”,等等,都表现了自己不被人理解而感受到的孤独。尤其是第十七首,表现得最为强烈:“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岀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淸人吴淇在《选诗泄论》中对此有所评论:"独坐空堂上,无人焉;出门临永路,无人焉;登高望九州,无人焉。”阮籍这份孤独、哀伤是与“九州”(天下)相关的,或者说"九州”的人们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让阮籍感到哀伤与孤独。阮籍的不被人理解,亦即那个时代的人们互不理解,是人类自身的互不理解。人虽''同类”,但不"同心”,所以人类是孤独的。孤独的人们,尤苴是孤独的贤人们,于是登上了“高台”,希望能看清些什么,找到些什么。阮籍在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多次出现“登高”的细节,第十三首的“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第十五首的“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第十九首的"登髙眺所思,举袂当朝阳”,第二十六首的“朝登洪坡颠,日夕望四山”,第二十九首的"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第三十五首的“登彼列仙蛆,采此秋兰芳”,第五十四首的“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等等,共十余处。在这里,“高台”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意象,是诗人发愤泄悲的情感空间存在,它承载着诗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和不幸。在“高台”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伫立于高台之上孤单的灵魂眼中的落寞,看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忧愤、哀怨,也看到了一个独立的人格在招扬。像阮籍一样的站在广阔的视野高台上,不可能期待所有的人都做到,因而从他的立场上产生的感情,也不容易得到共鸣。这种感情是孤独的,这一种形态的孤独感也是从前的诗歌中所缺乏的东西。[3]《咏怀诗八十二首》也流露出人生的脆弱感。人类幸福的脆弱,这是汉代五言诗以及它的延伸一一建安五言诗的重要的主题。以《古诗十九首》为例,第十一首的"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第十二首的“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第十三首的''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等等,都表达了对生命易逝,人生脆弱的感慨。阮籍继承了过去的五言诗,他的《咏怀诗》的悲哀,就是产生于对人类的幸福脆弱易败的伤悼。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全是悲哀之歌,而人生的脆弱感始终贯穿着这悲哀组诗的始末。如第三首的“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第十八首的“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第三十首的“晨朝奄复暮,不见所欢形”,第三十二首的“人生若尘霸”,第三十三首的“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第四十一首的"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等等,把人生的脆弱视为自然的凋零。其中第四首表现最为显著:“天马出西北,繇来从东道。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淸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一三两联描绘自然的特性或变化,二四两联是描述了人类幸福的脆弱:富贵不能常保,青春不能常驻。人类的幸福和自然现象的更替一样,都不会永远拥有,人生容易受到不幸的侵袭。最后一联直述:永恒的幸福怎么才能得到,那得成为像王子晋一样的仙。但人类不能成仙,只能承爱不幸的侵扰。人生中的幸福是脆弱的,不幸是永恒的,人类要永远面对悲剧的诞生。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把个人的悲剧命运扩大到作为人类全体、人生必然的悲剧,这就加深了这种悲剧的程度。在阮籍看来,人类的悲剧主要表现为精神的孤独与人生的脆弱。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类幸福的丧失与悲剧的诞生呢?阮籍认为有三个原因:(-)人间的恶意汉代的五言诗,如《古诗十九首》虽然也有人生不幸的悲歌,但对人类自身的善意还是充满信赖的。第十四首的“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第十六首的“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表现了人们关注生者的幸福,祈愿人生的善与乐,这就是对人类自身善意的信赖。而阮籍的《咏怀诗》表现岀了人类对自身善意的不信任,描述了人类的背弃行为,第二首的“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其结果是“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第十三首的“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其结果是“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李斯于东门临刑,下场悲惨,苏秦于三河之间不得善终。还有第二十五首的“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第六十二首的“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等等。在阮籍看来,人间充满着恶意、毒咒与背叛,才致使人类悲剧的产生。表现得最为深刻的是第五十一首:"丹心失恩泽,重徳丧所宜。善言焉可长,慈惠未易施。不见南飞燕,羽翼正差池。高子怨新诗,三闾悼乖离。何为混沌氏,倏忽体貌嚥。”在“混沌”的时代,“丹心”、“重徳”、“善言”和“慈惠”都失去了价值,失去了信任;虽然“君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子道其常”,但因为“小人计其功”,[4]最终善意得到了恶报,善良的人们陷入了不幸的深渊。阮籍有这样的思想,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那里充满了怨毒与背叛。司马氏杀人夺权,曹爽被杀时,阮籍四十岁:齐王芳被废时,阮籍四十五岁;友人嵇康被害时,阮籍五十三岁。阮籍把这些看在眼里,人类的恶意在他心中燃烧。而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恶意,最终导致一个接一个的悲剧,让人生走向死亡。(二)人生的过剩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恶意呢?任阮籍看来是因为人类有着过剩的追求,过剩地追求富贵,追求名誉,追求权力,总之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第十首说:“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捷径从狭路,腿俛趣荒淫。”人们过多地追求耳目享受,沉迷于音色之中;人们为了走上仕途捷径,而不走光明大道,努力趋向荒淫无度的生活。这种过剩的生活,最终会使人沉迷堕落,生活空虚无聊。第六十九首说:“彼求飨太牢,我欲幷一餐。损益生怨毒,咄咄复何言?”“太牢”原指供祭祀用的牛、羊、豕,这里是指丰盛的筵席。“飨太牢”是一种过剩地追求享受生活,必将损害了有益的平衡,产生岀有害的怨毒。对于这种人类悲剧,还能说什么呢?这是阮籍对人生过剩追求的无奈感叹,也表明了自己知足的生活态度一一我欲幷一餐。在阮籍看来,人生的过剩不仅有对物质的过剩欲望,还有对精神的过度追求。对声色以及物欲的过剩享受,有其内在的心理基础。第十四首的“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第二十四首的“殷忧令志结,怵惕常若惊”,第四十五首的“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第六十三首的“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等等,这些都是精神上的过剩追求的表现。这里的“殷忧”、“乐极”、“哀深”、“多虑”,都是过度的精神活动,这种过剩最终导致:或志向停滞不知进取,或意志消沉懒散无度,或精神消散心情哀伤。总之,人生的过剩,使人不能成其为人,它只伏在命运脚下的可怜虫而已。表现得最为深刻的是在第七十二首:“髙爼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呢怀反侧,•肉还相籬。”这里的“高名”与''重利”,是人们对名利的过分追求,是物欲的泛滥横流,它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志向,失去心中的欢乐:最终导致亲友反目,丹肉相仇。招致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当然也失去了最初所设想的“幸福”。这是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原因。(三)人世的不测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恶意呢?人生为什么充满过剩的欲望呢?也许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得到了某种不良的启示。在阮籍看来,人的一生就如自然的更替,一切都会消亡。这不仅是阮籍一个人的看法,也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看法。既然人生不能永恒,那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争取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却更多的偏向于某种欲望的满足。而且自身欲望的满足程度要大于他人,这才能算作“幸福”。所以恶意地背叛他人,过剩地追求欲望,这就自然而然地岀现了。虽然多数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恶意”和"过剩”会带来更大的“不幸”,而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幸福”。这一点,阮籍意识到了。阮籍还意识到,既然人的一生如自然的更替,那么,如果自然永不停息,永远更替,那么幸福也就难以永续!当然不幸也不能永续(这是我们平常的思维),但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却只见人类获得的幸福最后必沱失去,却几乎不见不幸的命运必然过去,只见"冬天”,却不见冬天之后的"春天”;只见"繁华必有憔悴”,不见“憔悴必将繁华”;[5]只见''华草成蒿莱”,不见''蒿莱成华草”。⑹这种生命的凋零,人生的悲剧,在阮籍看来是不可逆转的。而《古诗十九首》却有不一样的生命内容,“回风动地起,秋草姜已绿”,[7]衰败的秋草,经回风而变得茂盛葱緑了,这是生命的重生,是对生命的自信。时间永是流驶,人世依旧推移。一切幸福的事情必将自然而去,一切不幸的悲剧也就接踵而来。第十八首的“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第二十二首的“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第二十七首的"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第四十二首的“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第六十六首的"失势在须臾”,第八十二首的"荣好未终朝,连飕陨苴施”,等等。阮籍从自然现象的盛衰荣枯,写到人世的否泰盈冲。在阮籍看来,人世是不可预测的,存亡之间,浮沉之际,“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8]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生死道无常”。[9]人们不是对“生”的恐惧,而在“生”的时候要随时面对“死”,这是恐惧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生命的不虞,人世的不测,给人们带来恐惧感,生命处于不安全的状态,这也是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第七首:“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徘徊空堂上,■!•刀怛莫我知。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別离。”随着三旬的推移,四时的更替,忧伤、悲苦、无助、孤独,人世间的一切不幸都一起充斥着心中。虽然只愿目睹欢快美好,不愿看到别离之悲,但这也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终“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10]从外在的容貌到内在的精神,都在慢慢地消损。在时间的流驶中,自然从荣华走向了枯萎。而人类的幸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第三十一首的“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上灰”,不正是表现了人类从幸福走向不幸吗?曾有的幸福(朱宫)都会随着人世的推移而消失(尘埃),最后身成丄灰,一切归于虚无。对他人的恶意,对欲望的过剩,是人类不幸的主观原因:而时间的流逝是人类不幸的客观原因。所以在普通人看来,人类的不幸是不可抗拒的。但在阮籍那里,可没有这样悲观,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难以得到的幸福,即永久的生活。(-)放弃过剩,远离世俗。徳国哲学家说,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只要欲望存在,那么痛苦就不停止。这点看法与阮籍有相似之处,追求过剩的生活,必然带来不幸的命运。所以,为了获得幸福,就必然放弃过剩,重新走上有节制的生活。这是阮籍的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一些对永久的生活(即幸福)亳无知觉的人们。阮籍关心的虽然是人类的全体,但并不是说阮籍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毕竟不道徳家,他虽然意识到人类的悲苦命运,但并不试图去感化他们获取幸福。所以阮籍只追求自己能够与他们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二十一首的''岂与鹑鷄游,连翩戏中庭”,阮籍只想做一只"玄鹤”,'‘一飞冲青天”,远离世俗生活:第二十八首的“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阮籍不想和''路上童”一样,孜孜以求于"得失”之间:第四十三首的"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阮籍希望身处“青云”之上,不想受困于世俗的“网罗”之中:还有第五十八首的“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第五十九首的“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等等。这些“岂”字的运用,都明确而坚左地表达了自己不与这些“路上童”、“乡曲士”、“蓬户士”、“缤纷子”等世俗之人有什么关联,不想受世俗生活欲望的制约。生活在阮籍时代的人们,有平庸之辈也有优秀之士。平庸者困于世俗之“礼”,这些人在“礼”的范用亳无办法,而且这些人也只能在“礼”的范国内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与幸福。阮籍也明白,在那个不幸的时代,平庸的人们沉迷于平庸,优秀的人们却不能都表现为优秀。也只有优秀中的优秀者才能对自我精神、自我良心的健康具有充分的信任。而阮籍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者。任生活中,阮籍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11]这是嵇康给予阮籍的评价,这是知音之间的灵魂勾通。但阮籍的这种放浪之行一为“避难”,二为“毁礼”,是对世俗之“礼”的蔑视,而非真正的物质欲望的过剩。在他《咏怀诗八十二首》中只有两处岀现“酒”字,一处是第三十四首的“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一处是第六十七首的“堂上程玄洒,室中盛稻粱”。而且两处都不是表示阮籍对洒的嗜好。前者是因“思我故时人”而以洒表情,表达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本身并不是对洒的喜好;而后者“玄洒”其实就是“水”,不过是俗礼中的一种象征品而已,并非真正的洒,只是阮籍所讽刺的对象,也并不表明对洒的欲望的过剩。在阮籍看来,只有放弃过剩的物欲,远离世俗之礼,才能达到自我精神的释放和自我良心的充满,这才是幸福。(二)超越尘世,追求仙道。对物质生活的过剩欲望,在阮籍看来是在追求“地上”的快乐,就是一种过剩的人生。要想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解脱人类的不幸,那得超越尘世,到“天上”寻找,寻找一种仙道的生活。尘世只能让人成其为“人”,人总有一死:但如果人成了"仙”,那么生命就是永恒的。阮籍的《咏怀诗》中多次提到对仙道的追求。第十首的“焉见五子乔,乘云翔邓林”,第三十二首的“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第五十首的“乘云招松乔,呼喩永矣哉”,第八十一首的"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等等。这里的“松乔”是神仙的代表,阮籍追随神仙,是因为他们“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12]其实,阮籍的这种希望通过仙逍来获得幸福的主张,也只是他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他知道他的这种愿望是无法达成的,他在第四十首和第四十一首连续写道:“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仙志”和“人志”是不相符的,“仙道”和"世道”是不相通的。阮籍在第七十八首和第八十首更是表达岀了:追求仙道就是自寻愁苦,自取摧折。这种绝望后的淸醒,或淸醒后的绝望,让阮籍痛苦不已,感叹“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13]谁说玉和石是一样的呢?我有"玉”一般的追求,但我却不能成为“玉”,不能成为超凡之士,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啊!这更加重了悲剧的程度。明知仙道的不可遇,却死死地追求仙道,这是阮籍矛盾心理的反映。这矛盾心理更可见阮籍对尘世生活的厌恶,对超凡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紧紧抓着“仙道”不放,一心只认为阮籍想成神成仙。我们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只要超越尘世,成为超凡脱俗之士,就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幸福。(三)顺应自然,寻求道真。当人们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候,往往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无限的奉献;一种是在有限的生命的享受无尽的快乐。《古诗十九首》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它的思想比较复杂,第十一首的"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表达了在有限的生命里应立身有为的思想:第十三首“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第十五首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却采取了消极的办法,想通过“饮美洒”、“秉烛游”等一些地上的快乐来消除心中的忧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后于司马迁几百年的阮籍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阮籍没有自轻自贱,他的死不会“轻于鸿毛”:当然阮籍也没有自高自强,他的死也不会“重于泰山”。对于“死”,阮籍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阮籍的思想与道家的思想有承袭之缘,道家的顺其自然而养生的思想,一左会深深地影响着阮籍的思想。所以在养生或追求人生幸福时,阮籍也崇尚了顺其自然的理念。对于"穷与达”,“生与死”,阮籍都能坦然地而对。第十五首的“千秋万岁后,荣统安所之”,第十八首的“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第二十八首的“穷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第五十六首的"贵贱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在天命,穷达自有时”,等等,在阮籍看来,穷与达是天泄的,生与死是自然的。自然由荣而枯,人生由福到祸,由生而死,这是无可逃避的。阮籍在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多次提到:“性命有自然”[14].“死生自然理”[15]、“自然有成理”[16]。当一个人意识到“死”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不可知的力量在操纵时,那么他的心里就没有了恐惧感,增加了安全感,人生的悲剧感也就慢慢的淡化了。既然生命的存在与消亡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对待生命就应该顺其自然。阮籍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自然之中,“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17]“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18]物与我在阮籍的胸中已经合而为一,“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19],他和庄周子一样,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存在方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合一,物与神游。生命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并不等于人就应该听命于上天的安排。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化被动听命为主动顺应。在阮籍看来,那就是寻求一种“道真”。何为“道”?老子在《道徳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万物本源。何为"真”?陶渊明在《饮酒》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真意”在陶渊明看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这“真意”只有在'‘心远地自偏”,远离尘世之时才能感悟得到。虽然“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20]但我们还是能解“真”之意,它是接近于真理的,靠近万物本源的规律。第三十四首的''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这与陶渊明推崇自然的生活理想有相近之处:第四十二首的“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只要心中拥有'‘道真”,拥有万物本源的规律,就不会受世俗“宠耀”的侵蚀:第七十四首的"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道貞•信可娱,淸洁存精神”,更是指明了,‘'道貞•”不仅可以去除“荣辱”之念,更是可以保存淸洁的精神。只要万物存在,“道真”就存在:“道真”存在,精神就存在;精神存在,生命就存在,就永恒,就不会有人生短暂的苦恼,不会有生命消逝的悲剧感。以是上我们对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人生悲剧意识的理解。“悲剧”原来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与“崇高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给人以力疑与心灵的净化。如果说西方的悲剧意识在于由悲而崇高,那么阮籍的悲剧意识就在于由悲而深沉,由悲而澄明,从而看透人世,寻求物我的统一注释:⑴马承五.诗歌论要•华中师范大学岀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66页⑵(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岀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42页⑶(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岀版社,⑷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六首[5]同[4],其三[6]同[4],其五十首2001年12月第1版,144页[7]同[4],其十二[8]同[4],其四十⑼同[4],其第五十三首[10]同[4],英三十三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X]陈振鹏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岀版社,1997年7月第[版,508页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12]同[4],其十首[15]同[4],其四十八[18]同[4],其三十六[20]庄子.庄子・外物篇[13]同[4],其五十四首[均同[4],其五十三[19]同[4],其三十八[14]同[4],其二十六[17]同[4],其十八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