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二首》教案 鲁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二首》教案 鲁教版必修1

ID:920191

大小:179 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二首》教案鲁教版必修11.解释文题《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课文选了第一首,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这首诗写诗人弃官归田,决心归隐和躬耕。全诗20句,前6句回忆弃官前;中间10句写归田园;最后4句回到眼前。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摹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山居”指山中居住,含隐居之意;“秋暝”指秋天的傍晚。2.分析结构归园田居爱田园——个性、思想田园美——宁静、淳朴心情好——清静、舒畅山居秋暝山居之景山居之人明月青松山泉竹林浣衣之女渔舟之人留(隐居)3.重点详解(1)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园田居?提示: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 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2)陶渊明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人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处处体现的是环境的幽雅美丽。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3)陶渊明和王维对山水田园的歌颂是不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怎样正确理解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提示:这一问题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的志向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先以陶渊明为例解答这个问题。陶渊明,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园田居的道路。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他的归园田居又是后世许多不得志之人行动上的榜样。我们再看王维。王维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王维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虽然情绪的主调是颓唐消极的,但王维的诗歌却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美。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4)“诗眼”是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怎样把握诗眼? 提示:“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我们读古诗,抓“诗眼”,除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外,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从词性的角度看,重点找动词。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可见词人炼字炼意的精湛的技艺。4.难点突破(1)怎样理解陶渊明写《归园田居》时的心境?提示:作者写《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心境,是理解本诗的重点、难点。陶渊明鄙弃污浊的官场,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到清新的大自然中,心情舒畅愉悦,诗人对农村普通的事物倾注全部的深情,感情真挚浓烈,并将这些普通的事物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描绘出田园生活的恬静、安宁、祥和,表现出自己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又通过“尘网”“樊笼”两个比喻,表明自己对虚伪欺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的憎恨。所以作者写此诗的心态是激动而喜悦的,同时也有对误入“尘网”的懊悔。(2)怎样理解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内容?这首诗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提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物美妙。“空山”二字点出了此处是世外桃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这两句是写景名句,为历代人传诵。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的莲叶摇动起来。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十分巧妙,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动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这里的秋景仍值得欣赏)。语出《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却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思想境界的环境烘托。5.写作特色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诗人将田园诗化、审美化了,其中寄托着诗人的人生理想,潜含着对污浊官场黑暗的批判。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等诗中,诗人内心的舒畅、闲适融入了充满生气的自然景物中,由衷的喜悦映衬着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其二,诗中表现了真实而纯朴的生活之美,也反映了广大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等。他对农村生活有着真诚的爱,在劳动中体会了农民的艰苦,如《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睽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诗,就有这个特点。其三,他的诗多取材于最普通、最平常的农村景物和生活,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却构成一种绝美的意境,有不尽的韵味。《山居秋暝》的特点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首诗用赋的方法来摹山仿水,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是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用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来比拟自己的人格,即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用田园生活图来表现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内容深刻,意境幽远。(2)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同时诗人还用“竹喧”写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多维链接《归园田居》赏析《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教这首诗,应该让学生体会它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田园美。这首诗的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朦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意境美。“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反复吟诵这首诗中的写景诗句,静心默想,就会觉得这段话说出了陶诗的精妙。人格美。这首诗是在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挂印归家一年后写的。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极为准确极为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是敢反历史潮流的英雄,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诗人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躬耕自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从陶醉渊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诗文中考察解读诗人,我们会更加为诗人伟大的人格而激动不已。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至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时官时隐。“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隐,并以此终老田园。在他二十几年的晚年生活中,遭过火灾,常常“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 可是,有朋友劝他出来做官,他却“挥手而去”,连这个朋友送给他的一大笔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么?是人格尊严,是人生自由,是心灵自由,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田园的深深喜爱之情,除了“性本爱丘山”这个重要因素外,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深恶痛绝。陶渊明为了远离昏浊腐朽的官场,选择了回归自然,退隐躬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之二),陶醉于诗酒琴书亲戚情话之中,应该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诗中的田园那么美好,他抒发的情怀那么清纯,正是从另一面反映诗人对污秽社会险恶政治的厌恶。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语言美。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格外顺畅,特别爽快。而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含蕴着诗人对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几多深刻体悟,对当时社会和官场的几多憎恶,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为田园画面增添色彩;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就像一个由近处慢慢拉向远处的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欣赏这首诗的“五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我以为,这种认识是对渊明其诗其人的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所谓“消极”,通常用“不求进取”之义。陶渊明是不是“不求进取”,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以浮躁心态浅俗之见去解读渊明其诗其人。诗人挂印归隐后,仅从《归园田居》(其一)就可看出,他倾心于两件事:“开荒南野际”,躬耕垅亩(诗人归隐的头几年,参加体力劳动还只是体验性的闲适性的,而后来遭遇火灾,贫病交迫,就完全以事农为业了);扑到大自然怀抱,融情醉心于山丘田园之中。陶渊明这样“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陶潜传》),力耕以自给;这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难道能说他是“消极”吗!依我看,非但不是消极,恰恰表现出一种无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弥足珍贵的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陶渊明深受儒家影响,早年亦曾壮怀激烈。“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欲“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曾两次离家做官,欲践宿愿。然而,“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而自己怀琼握兰,不肯矫饰,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与诸如桓玄、刘裕这类置苍生社稷于不顾,专谋霸权的独夫民贼厮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归隐家园,独善其身。彻底归隐之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于朝政还是时时留心。应该说,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始终保持自身纯洁,归隐后并非心如枯井,不问世事,而是不断地思索、写作,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绝妙诗文。他是一棵“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远挖掘的精神宝库!陶渊明不是处世消极,而是知世知己知人,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实际最勇敢最高尚最惬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无悔的选择。像陶渊明这样洞悉时世,不愿陷身浊泥潭,自善其身是“消极”,那么怎样是“积极”呢?无非是要人奔走于权力之场,去谋求一官半职,去猎取荣华富贵,以扬名显身,高居人上,成就“为国为民”的大业。可是,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想通过正当途径谋取权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偶然进得官场,不屈身违心,逢迎周旋,就会被视为异类,群小攻讦,善事难做,功业无望。既然人格不保,尊严不在,良心不存,还侈谈什么经国大业济民盛事呢!陶渊明不趟浑水,不辱己志,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把常人汲汲以求的当官发财的良好机会,淡然弃之。如此立身行事,“履信思顺”,“抱朴守静”,“怀正志道”,“洁己清操”(《感士不遇赋》,却被视为“消极”,那么,世态人心,未可知也。再说,世上人如其面,各有所别,为何都要把当官发财视作“积极”,而把从事其它职业的选择看作“消极”呢?陶渊明选择自食其力,回归自然,琴书为乐,难道不正是在实现自我吗?他以自己对田园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美文妙诗,树起了一块做我的丰碑,永世传诵。那些所谓“积极”者们,究竟给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珍视的东西呢?当今社会,浮躁浅薄之风,声色犬马之病,已经使我们的不少学生脚跟不易着地,难辨真假善恶,不分雅俗美丑。他们面对陶渊明这样的人这样的诗,本来就不易进入,往往以自己的浅薄之见,妄下结论,不肯深入体悟。如果我们又以如此肤浅的解读,用“消极”二字轻易打发,把学生引入歧途,岂不叫人痛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山居秋暝》赏析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 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雨后秋凉的感觉。这里“空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诗的第一句扣紧了题目中的“山居”,第二句点题,总叙了雨后秋气清爽的自然状况。接着两联,都是从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中具体表现的。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静,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而接着的五六两句,诗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使静谧的山野,顿时充满了盎然生机。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这中间两联,先写大自然的幽趣,继而写农家的生活情景,诗情画意,把雨后秋山的风物,生动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诗人被深深陶醉了,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总的说来,这首诗充分发挥了诗人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作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无怪乎苏轼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激发思维[联想引申]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阐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 “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归隐的。联想引申:陶渊明的影响不仅在文学上,更在精神与人格上。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决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饥寒交迫,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陶渊明还坚持不懈地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他从躬亲耕稼的实践中,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这些都是后人尊重陶渊明的原因。今天,我们在学习他的诗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的精神。[独抒己见]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遍布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希尔顿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是有福的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不仅希尔顿集团是这样,其实,当今世界,加强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你已亲身感受到这一点,或目睹耳闻到合作精神的可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