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3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No.32011年6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Jun.2011双重翻译中的改写与杂合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的考察金海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来说,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早期电影制作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以国际观众为目标群体,译文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同时也保留了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关键词:无声电影;字幕翻译;改写;杂合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11)03-0090-07RewritingandHybridityintheDua-ltranslationProcess-CaseStudyoftheTranslationandAdaptionofYijianmeiJINHa-ina(SchoolofForeignLanguag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ForeignliteraturewasaninspirationforearlyChinesefilmproducers.Withforeignaudienceandinternationalfilmmarketinmind,mostsilentfilmswereinsertedwithbilingualintertitleswhenproduced.Forfilmsadaptedfromforeignliterature,aninterestingphenomenonofdua-ltranslationprocesscanbewitnessed.ThispapercarriesonananalysisontheadaptionofShakespeare'sTwoGen-tlemeninVeronaintoYijianmeifromideology,patronandpoeticsinthelightofrewritingtheory.Astothebilingualintertitles,thehybridityintranslationcanbeseenthroughelementsoftheoriginalwork,movingtothetargetcultureandlanguage,whileinfluencedby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Keywords:silentfilm;filmtranslation;rewriting;hybridity中国无声电影诞生于20世纪初,发展繁荣于二三十年代,其历史长达三十多年。1930年,有声影片在美国诞生,但由于我国电影技术落后,经济力量薄弱,再加上时局动荡,无声电影并没有立即消失,仍然继续发展,数年后才逐渐被有声电影所替代。中国电影历史上曾拍摄过的近千部无声电影,如今尚[1]存可以观看的不足百部。目前可以看到的1932年前出品的无声电影都直接带有中英文双语字幕,构成了非常有趣的文化输出现象。早期电影人除了从我国传统文学和当时风靡一时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还尝试将外收稿日期:2011-03-15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项目[2008]3019作者简介:金海娜(1981-),女,安徽淮南人,博士生。
第3期金海娜:双重翻译中的改写与杂合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的考察91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改编成中国电影。早在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就将林纾翻译的美国小说焦头烂额改编成电影,1925年,明星公司出品的空谷兰是根据日本黑岩泪香译本小说野之花改编的,良心的复活(1926年)是改编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少奶奶的扇子(1939年)则是改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据笔者统计,从1905年到1949年,我国大陆的电影公司曾将45部外国文学作品改编成中国电影,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在改编为中国电影时,都无一例外地被本土化,成为一个咋看之下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作品。包天笑曾说,他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空谷兰、梅花落都是从日本译来的,而日文本也是[2]从西文本译来的,改头换面,变成中国的故事。当时许多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电影,对影片又进行了翻译,即在影片中加入了英文字幕,从而就构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本文就拟以电影一剪梅为例,对这种双重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对莎士比亚原剧所做的改写和字幕英译中出现的鲜明的杂合风格。对于我国早期电影的双重翻译与双语字幕的现象,一些早期电影的研究者也曾注意到,并做出一些评价,但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彭丽君认为,这些影片使用了英文字幕,但是当时很少有外国观众观看中[3]国电影,这些英文字幕的作用更加倾向于给作品增添一些西化的色彩,而并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实际上,上海当时的电影观众,除了中国观众之外,还有着为数不少的外国观众。在上海租界,外国观众的[4]数量在20世纪20年代就达到3万人左右。上海租界中数量庞大的外国居民群体,是我国民族电影公司不得不考虑的消费者。此外,早期民族电影公司在影片的发行上,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很早就重视南洋市场,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愿望与行动。明星公司在组织缘起中明确指出则非独利于公司各股东、抑且有利于国、盖以中国影片而替代外国影戏、而能推销至于泰东西、其所塞漏卮、必有可观者在[5]焉。民新影片公司在成立宣言中也明确指出要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求其武优美、非敢与诸同业竞一日之短长、欲勉为人类社会负慰安之使命而已、更有进者、中国固有其超迈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6]之风俗、以完成其数千年历史上荣誉、苟能介绍之于欧美、则世界必刮目以相看联华影片公司在对其宗旨及工作的陈述也指出,要推广国外市场。先从南洋群岛华侨盛殖地入手,再推广至欧美各[7]国。可以看出早期中国电影人就有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宣传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的愿望。他们在电影制作中加以中英双语字幕,并在海外设立销售渠道,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彭丽君的评论无法很好解释当时众多影片公司都会不辞辛苦地在拍摄的电影中加入英文字幕的现象。英文字幕不仅出现在具有西化色彩的电影当中,就连在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劳工之爱情、西厢记、儿子英雄等中也都加上了英文字幕。英文字幕在这些电影中的作用恐怕不是彭丽君解释的增加异国风味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用途与目的。张英进在改编和翻译中的双重转向与跨学科实践中谈到电影一剪梅的改编与字幕翻译。张英进在文中谈到电影的双语字幕会产生三种效果,但其实真正进行同时阅读中文与英文的双语字幕的观众除了研究者之外,恐怕很少存在。此外,张英进所引用的诺尼斯的侵犯性的字幕和传统字幕的堕[8]落的做法是诺尼斯针对有声电影所提出的。堕落的做法是指由于有声电影中字幕翻译受到时间空[9]间的限制和观众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所造成的信息的暴力压减并向目标文化靠近的行为。实际上,无声电影的字幕翻译与有声电影的字幕翻译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大不相同。在有声电影中,字幕与屏幕画面同时出现,并与说话者的声音同步,而无声电影中,字幕是以插片的形式出现,占有整个银幕,无声音与之同步,这些时空的限制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影片翻译中信息的压缩。而张英进在理论上没有将对有声电影的字幕翻译理论运用到无声电影中进行调整与解释。电影一剪梅是1931年由联华影业拍摄的一部默片。这部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维洛那的两绅士(TwoGentlemenofVerona)。电影保留了原剧中主要的情节和两对恋人的内容,但做出了许多中国化的改编,使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剧作,给人以联华国片的感觉。对于这部影片,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认为,是根据黄漪蹉抄袭莎士比亚的维洛那两绅[10]士的情节而拍摄的,部分剧中人物穿着奇形怪状的服装,是一部很平庸的影片。这一观点直指抄
9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袭,贬低了导演与编剧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改造成国片所做出的努力,忽视了中国文化、意识形态、诗学、国内外电影等方面的对改编造成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产生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就是把翻译研究对象,从语言或语篇层面的研究,转移到与翻译文本生产相关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文学规范等因素以及翻译文本与这些因素的互动关系上面。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列费维尔(AndrLefevere)提出改写(Rewriting)理论。列费维尔认为,翻译就是对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的改写;其它文学形式如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戏剧、电影、拟作等等也是对文本形象的改写。而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纵,改写就是使文本按操纵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11]响和作用。我们由此可以推断,从外国文学改编成中国电影本身也是符合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对改写的定义。我们可以借用改写理论来分析电影一剪梅对维洛那两绅士的改编,研究其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考察其如何通过对原作的调整,以使其符合译入语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规范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达到最大限度的接受。一、从维洛那两绅士到一剪梅的改写1.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一剪梅对维洛那两绅士所做的改写列费维尔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对意识形态有明确阐述。意识形态是指某一阶段、政党、职业人士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它是某一个国家或集体里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是它的具体表现。译者为求得读者的接受,也会设法迎合读者的主流意识、审美习惯和社会伦理。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12]态中进行翻译操作。意识形态操纵着文本的选择、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常常包含对异文化成分的过滤、裁剪和增添,以使译作符合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影片的制作者为了使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的电影在最大限度上被中国的观众所接受,做出了许多迎合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审美习惯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改变。这部中国电影为人物添上了原剧中不存在的家庭关系。胡伦廷和胡珠丽成了兄妹,白乐德和施洛华成了表兄妹。电影中对亲情的重视与强调更加符合中国社会重伦理、推崇家庭关系的传统。影片中加入家庭关系会让中国观众觉得剧情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家庭关系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许多作用,胡伦廷作为哥哥将妹妹托付给白乐德照顾,有利于胡珠丽与白乐德两人爱情的发展。白乐德的舅舅是施督办,他给胡伦廷写了介绍信,这为胡伦廷在广州被委以官职及日后白乐德到广州后受到欢迎,施督办轻易相信白乐德诬陷胡伦廷叛变埋下伏笔。由于当时社会现实与思潮的影响,军事气氛贯穿影片始终。影片开始就展示了位于上海的国立陆军学校的毕业情景,并将两位男主人公在维洛那广场的谈话,改为在陆军学校的谈话。而Valentine与Proteus先后去米兰的宫廷上锻炼也被改编成为胡伦廷和白乐德两人先后去广州军队上就职,不是像在原剧中在公爵那里去长见识。影片结尾将在宫廷中举行盛大的婚礼,改成四人身着军装,一起操练军队。这些无疑与当时中国的日军压境的国难有关,向观众传达匹夫有责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影片对女性形象的突出也是对当时社会推崇的新女性的思潮有关。在片中开头在出现胡珠丽时,就介绍说,胡珠丽一位超越时代的摩登女性。介绍施洛华时,也用字幕说明道,施督办之女洛华巾帼中有丈夫气。在影片中,胡珠丽,一个能歌善舞的上海都市女性,在得知自己的哥哥被放逐之后,便来到广州一探究竟,在广州也没有像原剧中那样成为Proteus的侍从,而成为施洛华的副官。施洛华英姿飒爽,每日骑马,在胡伦廷被放逐之后,施洛华还担任了胡伦廷的卫队长职位,每日操练士兵。在父亲问她对嫁给刁利敖的看法时,她直言,我和刁利敖毫无爱情,怎能讲到婚姻上去?施洛华在剧中的言行举止处处彰显了一个与男子平等的新女性形象,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突破。
第3期金海娜:双重翻译中的改写与杂合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的考察93影片对女性形象的改编是与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对新女性的形象的宣传与塑造相呼应的。随着民主与科学启蒙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新女性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而是追求个人解放、追求爱情。胡缨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中分析指出,晚清以来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就是通过翻译建立起来的,带有茶花女、夏雅丽、罗兰夫人的色彩,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鸳鸯蝴蝶派作家徐沈亚的作品玉梨魂中,女主角梨娘一个符合传统美德的寡妇,也能在催促心上人梦霞离开时,吟唱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11]丽叶中句子。这点就让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影片中施洛华既能够与心上人吟诵传统古诗,又可以着军装练兵。胡珠丽在上海是娇滴滴的小姐,在广州则成为军队副官。两人的独立、对爱情的追求都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对新女性的定义。2.影片为适应主流诗学而做的改写列费维尔认为,诗学关注的是文学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一是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形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另一个是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应起什么作[11]用。为了使作品能够在目标文化中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作品就要进行一些改编,以符合当时电影中流行的内容及形式。首先,影片将原名维洛那二绅士改为一剪梅,这个富有中国文化与诗意的名字,并将根据其主人公的名字的英文发音为他们起了相应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文名字。Valentine被翻译成了胡伦廷,Proteus被译为白乐德,Julia被译成胡珠丽,Silvia被译成了施洛华。这些中文名字不再具有其英文名字的象征意义,但有了新的含义。在英文中,凡伦丁是情人们的庇护者。普洛丢斯是一个不停变化形状的海神,这呼应了在他在剧中对爱情的不专一和对友情的背叛。而中文名字胡伦廷的伦暗示了他重视伦理。白乐德的白暗示他的计谋会一无所获,乐则暗指了他贪于享乐。胡珠丽和施洛华都是富于女性美的名字。除了人名之外,地点也改成了上海与广州。这种改动,方便观众理解故事情节,提高[12]他们对影片的兴趣。影片中插入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历史典故及诗词歌赋,以增强观众对影片的熟悉感,增强国片的意味。白乐德将胡珠丽的侍女阿巧比作红娘,插入说媒以及胡伦廷与土匪约法三章等情节,并[13]在字幕中不时插入古典诗句,都是影片为迎合本国传统文学做出的改写。3.赞助人因素对影片一剪梅的改写的影响赞助人指的是拥有促进或者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权力的人或者机构,例如个人或团体、宗教组织、政党、社会阶层、宫廷、出版社、报章杂志、电视台等。赞助人包含三个元素。一是意识形态上的,足以左右作品形式及内容的选取和发展;二是经济方面的,赞助人必须确保作者及重写者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包括提供金钱或职位,还有对专业人士如教师及评论家提供薪酬、稿费或版税等;三是地位方面的,专业人士接受了赞助,除了物质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外,还代表了他们能够融入某些团体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对影片一剪梅起决定作用的赞助人是联华影业公司。1929年成立的联华影业公司,从成立伊始就打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帜,以区别当时影业巨头明星影业公司与天一影业公司,所拍摄的题材也有别于明星公司以趣味为主的影片和天一公司的神怪片。联华影业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导演孙瑜坦诚说是在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美国片七重天的影响下创作的。恋爱与义务则是根据波兰[14]女作家华罗琛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一剪梅这部影片就选材方面,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为蓝本是符合公司所持有的理念。联华影业公司在宣传一剪梅上的海报上标明:情盗一剪梅,原名真假爱情,是一部给国片开新纪元,替联华辟新纪录的巨片。[7]联华影片公司在对其宗旨及工作的陈述中也指出要推广国外市场,并在上海设置了编译部。联华影片公司的宗旨和具体做法显示了其非凡的国际视野和远见,组织译者将影片翻译成英语,使得影片可以被其他国家观众所欣赏,获取更多的观众和经济利益,在异文化中塑造中国形象。
9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二、影片的双语字幕的翻译中的杂合现象影片一剪梅中的字幕从中文译成英文,在仔细考察之下,我们发现英文翻译中充满着非常有趣的杂合现象。杂合(hybrid)这个词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指动植物的杂交。这个词随后被引入到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这些学科都把杂合看作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新的事物。这种新事物既具有原先两种事物的一些特点,也有自己显著的独特性。杂合这个理论在后殖民文学理论中也被经常论述。在许多研究后殖民理论的学者看来,只要有殖民运动,就必然有杂合的现象,因为殖民之必定会引发文化的冲突,不会产生截然分开的殖民者和被殖[15]民者,而是会促使杂合体的产生。后殖民主义杂合理论的倡导者霍米巴巴(HomiBhabha)进一步指出: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铁板一块的,也不是简单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二元关系。阐释从来都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我与你之间的一种交流行为。意义的生产要求这两者通过一个第三空间来实现交流。这个第三空间既反映了语言的一般条件,也反映了话语的特定内涵,而这个内涵是其囿于自身所无法意识到的?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所有的文化陈述和文化系统都要在这个充满矛盾、模棱两可的阐述空间中得以构建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明白为什么那种把文化分成三六九等的说法,那种认为文化各有其固有原创性或纯洁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此外我们可以举出充分的历史经验证明那[16]种杂合性。翻译研究者将后殖民理论的杂合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之中。韦努蒂(LawrenceVenuti)曾谈到在殖民和后殖民的语境中,由翻译释放出的杂合的确可以超越霸权主义的价值观,是这些价值[17]观受各种地方变体的影响。谢弗(ChristinaSchffner)与阿拜德(BeverlyAbad)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翻译都是杂合,这种杂合极有可能是译者有意为之而造成的,也可能是译者无法控制的权利[18]斗争的结果。杂合可以在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中引起变化。我们看来,译文杂合是指译文中既有大量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也有一些来自源语语言、文化、文学的异质性成分,二者有机地杂合在译文中,使得译文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原文,也与译入语文学中现有的作品有所不同。杂合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文学方面。在语言方面,译文中总有一些不符合译入语习惯或规范的语言成分,包括尚未被译入语读者普遍接受的音译词汇、明显具有译出语句法特点的句子,以及原样保留的外语词汇等等。在文化方面,译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来自译出语的文化意象、概念、典故等等,还有一些音译的人名和地名。就诗学方面来看,原语在体裁、叙事手法等方面往往与译入语有所不同,很多译者就会把作品的体裁及文中所使用的叙事手法等新颖的文学成分保留下来,同时也会使用一些译入语文学的手法,因而译文在诗学方面具有了杂合性。以下就以影片一剪梅为例,通过电影对原著的保留、向目标语的贴近和受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解析影片翻译中的杂合现象。1.对原著的保留影片英文字幕在翻译人名胡伦廷、胡珠丽、施洛华、白乐德时,仍然采取了译成原剧中的人名Va-lentine,Julia,Silvia,Proteus,这是一种尊重原著的体现,也是告诉英文字幕的目标观众,此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维洛那两绅士,从而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产生亲切感。电影开始时,就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世界一舞台也男女众生,真演员耳!,在英文字幕的翻译中,则将此句还原为莎士比亚的原话,Alltheworldisastage.Menandwomenmerelyplay-ers.胡珠丽所说的话男儿志在四方你不要因为我把你自己的前程耽误了。译成Youmustnotwearoutyouryouthinidlenessathome.Idon'twantyoutoruinyourfuturecareeronaccountofme.这一点将男儿志在四方的直接翻译略去,而采用了Youmustnotwearoutyouryouthinidlenessathome.呼应了原著中Valentine的话Toseethewondersoftheworldabroad,Than,livingdullysluggardizedathome,Wearoutthyyouthwithshapelessidleness.可以说此处中文字幕的英文翻译脱胎于英文原著,可以看出译者对原著的熟悉,也增加了英语观众对影片的亲切感。
第3期金海娜:双重翻译中的改写与杂合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的考察952.对目标语的贴近电影中的英文字幕翻译力图根据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规范对译文进行调整。电影中对许多具有中国的意象、典故和诗句在翻译成英语时,多采用向目标语靠拢的做法,以方便读者的理解。比如,影片中白乐德求阿巧给胡珠丽送信的一段字幕。(白乐德):谢谢你替我做一回红娘,把这封信送你们小姐。(Proteus),HowbeyourselfcupidandhavethisletterhandedtoMissJulia.(阿巧):什么叫红娘?我不懂。(Aqiao),WhoisCupid?Idon'tunderstand.(白乐德):红娘是一位很美丽的仙子,专替人家送信的。(Proteus),Cupidisthegodoflover,abeautifulangelwhodeliverslettersforothers.译者用了Cupid代替了中文字幕中的红娘。红娘是西厢记中为一对恋人牵线搭桥的角色,而Cupid则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以爱情之箭成全相爱之人。二者在爱情中的相似的作用使得译者可以在目标语中用Cupid来翻译红娘,以方便读者了解。电影中称白乐德为脂粉将军,并说他,白乐德善交女友良于治兵。而英文字幕中将脂粉将军翻译成perfumegeneral,用香水的意象代替脂粉的意象。脂粉,胭脂和香粉,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代指女性。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就写到过,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汉语字幕中称白乐德为脂粉将军,很像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打趣。英语翻译中则采用英语文化中更普遍形象的意象perfume代替blusherandpower,也更加简洁而突出。至于汉语中白乐德-善交女友良友治兵,英文中则更进一步译为Proteus-whoknowsgirlsbetterthansoldiers.以更为幽默的方式传达出白乐德作为perfumegeneral的特性。我们再来看字幕中对汉语诗句的翻译。汉语字幕乘风雨,冲霄汉,正男儿得意之时,以风雨霄汉男儿的意象和诗韵,勾勒出白乐德意气风发奔赴广州的情形。Likeaneaglesoaringupthesky,Proteusfeelsasifheissittingonthetopoftheworld.(像一只冲向天空的鹰,普洛丢斯觉得他仿佛坐在了世界之巅。)译文中加入了新的意象鹰来弥补所失去的汉语的意象风雨和由诗词的节奏带来的豪气冲天的感觉。影片中另一字幕:人面桃花,谁能遣此。这样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黯然神伤的诗句,被简单地译成了Reminiscence,也是对汉语诗歌节奏和意象、典故的放弃,而寻求最直接的意思表达。影片对胡伦廷与施洛华在花园中所填的词,甚至没有进行翻译。观众也许不会觉得太过突兀,因为电影翻译较文本翻译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多渠道的信息补充,花园约会、合作写诗的浪漫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两人正在萌发的情愫。3.受汉语语言与文化影响的翻译影片名一剪梅被直接音译成为Yijianmei,这可能是突出国片的特色。在电影中,胡伦廷沦落为大盗之后称自己为一剪梅时也被音译为Yijianmei,如:在盗匪出没的粤赣边境,发现了一位纪律严明的盗首一剪梅。Fromthenotoriousbanditretreat,theKwangtungboundarywhisperedthrillingnick-nameofawelldisciplinedbandit,Yijianmei.将一剪梅直接翻译为Yijianmei,可能会让国际观众认为这是人名,失去了汉语一剪梅作为词牌名所包含的隽雅的诗意,从而使得整部影片变成了讲述以胡伦廷为主的故事。不过联华影业公司曾将这部电影命名为侠盗一剪梅,所以可能是暗合这一片名的含义。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梅花元素在译文中得以保留,仍然译为plumflowers,并译出梅花的品质,可见:洛华最爱梅爱其冷艳清高,符合她的个性。Silviaisapassionateloverofplumflowers.Havetheimpressionthatthefragranceandpurityof
9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theflowersomewhatresemblancehercharacter.这样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梅花传递到英语之中,使得国际观众也对汉语文化中的意象有所了解。这点也与早期中国电影公司为了向国际观众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所做出的努力相应和。三、结束语早期电影中存在的这种双重的翻译现象,一方面向中国观众介绍了他者,引入外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在介绍的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将他者进行本土化,使之能够被更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将译编后的电影进行翻译,以国际观众为目标观众,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但又对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进行保留,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一剪梅的字幕翻译充分体现了汉英两种文化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各个层面上杂合的情况。翻译把原文中语言、文学和文化等不同层次的差异性传达过来,使目的语文化与原语文化进行真正意义的接触、碰撞、融合,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达到理解和共识准备了条件,同时对目的语文化来说也是一种丰富。参考文献:[1]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前言.[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我与电影[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95-96.[3]PangL.BuildingaNewChinainCinema:theChineseLeft-WingCinemaMovement[M].NewYork:Rowman&Littlefield,2002:26.[4]史梅定.上海租界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43.[5]明星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J].影戏杂志,1922,(1):12-14.[6]予倩.民新影片公司宣言[J].民新公司特刊第1期玉洁冰清号,1926,(1):2-4.[7]联华来稿.联华影片公司四年经历史[A].中国电影年鉴,上海: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1934:32-34.[8]张英进.改编和翻译中的双重转向与跨学科实践:从莎士比亚戏剧到早期中国电影[J].文艺研究,2008,(6):38-42.[9]NornesAM.CinemaBabel:TranslatingGlobalCinema[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07:115.[10]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50.[11]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2:9.[12]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2:14.[13]胡樱.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M].龙瑜宬,彭姗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16.[14]孙瑜.导演野草闲花的感想[J].影戏杂志,1930(1):25-27.[15]PapatergiadisN.TracingHybridityinTheory[A].InWerbner&Moddood(eds.)DebatingCulturalHybridity:MulticulturalI-dentitiesandthePoliticsofAntiracism[C].LondonandNewJersey:ZedBooks,1997:257-258.[16]BhabhaHK.CulturalDiversityandCulturalDifferences[A].InBillAshccroft,etal.(eds.)ThePostColonialStudiesReader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4:206-212.[17]VenutiL.TheScandal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8:178.[18]SchffnerC,AbadB.Translationa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InMarySnell-Hornby,etal.(eds.)SelectedPapersfromESTCongressPrague1995.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7:325-337.(责任编辑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