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biélí)黄遵宪第一页,共18页。
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rénshì)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第二页,共18页。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záshì)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第三页,共18页。
黄遵宪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wùqiú)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第四页,共18页。
然而,黄遵宪所处(suǒchǔ)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化的时代。就在黄遵宪出生的前8年,即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丧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矛盾的加深,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黄遵宪出生后第三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政权存在了14年,太平军纵横18个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开始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了解世界,并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认为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居。他们对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呼吁强国强兵,抗击外来的侵略。第五页,共18页。
1877年1126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自17世纪开始,遭到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引起社会的变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与当时中国相似。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强大起来。1874年,发生了日本武装侵略台湾的事件,中国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迫切要求了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究竟它是怎样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黄遵宪的心情也正是这样。黄遵宪作为一个友好的使者(shǐzhě),到日本后,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异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写下了大量的反映日本历史、现状、自然景色和风情、民俗的诗歌,后来编成《日本杂事诗》刊行。第六页,共18页。
黄遵宪在短短的58年生涯(shēngyá)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等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客家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第七页,共18页。
今别离(biélí)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míngzhī)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第八页,共18页。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明知须臾(xūyú)景,不许稍绸缪。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①别肠转如轮,一刻(yīkè)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②并立:合力(hélì),一起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④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⑤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⑥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⑦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⑧倏疾速,忽然⑨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⑩留滞路途阻塞第九页,共18页。
从题材(tícái)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sīfù)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第十页,共18页。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líqíngbiéxù)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qīqīng)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第十一页,共18页。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tūchū)了一个“快”字?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xuànrǎn)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第十二页,共18页。
全篇(quánpiān)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现代(xiàndài)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第十三页,共18页。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如何体现采用古法以表达(biǎodá)新观念?别肠转如轮“把传统(chuántǒng)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chuántǒng)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chuántǒng)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第十四页,共18页。
“眼见(yǎnjiàn)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感慨?“眼见(yǎnjiàn)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yǎnjiàn)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第十五页,共18页。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诗人(shīrén)为什么写古代的车舟“载离别”?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yǐwǎng)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第十六页,共18页。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和古诗词有何不(héhù)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qǐngkè)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第十七页,共18页。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shénme)特色?对比手法。诗中围绕(wéirào)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第十八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