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哲理美、感情美。2、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3、研讨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诗人。杨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近齐梁体,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人以文传,张若虚就是靠这首诗流传闻名的,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分段品读
意象春江、海潮、明月、芳甸、花林意境壮阔空明、恬静幽美情感纯净阔远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善于烘托和铺垫。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又反衬着青春的哀愁。这优美静谧的画卷也是作者纯净澄明空阔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感孤月兴何人初见,何年初照悟人生有代谢,江月常相似。(宇宙本源意识)《天问》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杜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
“不知江月待何人?”永在等待,却似乎总等不到那人的到来。“但见长江送流水”江送流水,永无止息,毫无眷恋。真是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把笔触由大自然转到了人生图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情:喻游子指离别飘荡江湖的客子暗指思妇离别相思之愁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明月楼头的思妇。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徘徊:卷、拂:鱼、雁:愿逐:拟人,月有怜惜之情动作,痴怨心理用典,指音讯难传心理,托月传情思妇之愁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花落春去:月复西斜:碣石潇湘:落月摇情:春光已老,青春将逝人在天涯夜阑不寐,忧思已极遥相阻隔,心意难通月洒江树,情丝弥布游子之思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花落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暇思和感叹!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幽,蕴藉。意境清幽淡雅诗情哀而不伤
评析画意诗情哲理1、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2、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
作业比较本诗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的意境。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