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北京四中李硕棠◆教材分析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二、初读《登幽州台歌》。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进一步讨论分析,诗中怎样的思考赢得古往今来读者们广泛的共鸣?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表现,衬托人的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四、介绍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可采用教师讲述,学生记录的方法,因为杜甫相关常识比较重要,要注意落实。)杜甫的创作历程主要划分为:(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创作于此时)(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五、朗读《望岳》。六、分析《望岳》内容和艺术特色。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比较这两句与王维《终南山》中名句的艺术差别。“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望岳》首联答语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比“连山接海隅”多了颜色的渲染。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说泰山汇聚了所有天地灵气。“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既是实际登山的愿望,又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师补充介绍:唐代士子的漫游传统唐代士子爱好漫游,与唐人爱好诗歌和崇尚文学的科举制度有关。士子角度:唐人漫游天下,得以饱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结交天下之士,开阔眼界心胸,发展文学才华,使文章有奇气。唐人在青年时代漫游之前,往往经过多年读书的知识积累,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如杜甫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进士科举角度:往往以山水自然命题。开元十二年试题《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天宝十一载试题《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科举考试题目,导向人们走向山水自然。杜甫的漫游并非为了“干谒”干谒,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干谒的对象是当时的政治、文坛名流。目的是求名,求名流举荐、进而求仕。杜甫困居长安十年,也曾从事干谒,但后来觉悟了,写下“独耻事干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青年时代的漫游,游遍吴越、齐鲁,不是为了求仕,其父杜闲还在兖州做官,杜甫漫游只是为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天下之士,同时漫游齐鲁也是侍父。七、作业: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第二课时一、介绍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二、朗读《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理解句意:怎样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四、介绍陆游:《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五、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读准停顿。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六、解读诗歌并总结内容。《游山西村》写于诗人罢官闲居期间。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之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草木浓茂,山路蜿蜒,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舍隐现,顿觉豁然开朗,鼓声箫声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原来是迎神赛会的节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应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要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应退缩畏惧,要充满希望,要勇于开拓奋发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追问:有人说陆游这首诗写了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但是,通过你朗读体会,结合陆游的经历,你觉得仅仅是这样吗?解说:
通常一般材料都认为这首诗是单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认为它是诗人闲适思想和隐逸情趣的体现。我们不完全否认,回到乡间在同农民交往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农民的淳朴真诚,农村风俗的纯美,特别是因为在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被投降派、主和派加上罪名而罢职还乡后,农村美好的风俗同腐败尔虞我诈的官场龌龊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从字面上看是从今以后,如果允许我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的话,我会随时来叩响你们的家门。但仅作字面分析是不够的。要结合陆游入仕以来的一贯思想和他当时的具体政治生活处境,做一些必要的分析。陆游自幼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少有壮志。他积极主张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不可能放弃或改变这一至死不渝的爱国理想。闲居罢黜的原因很清楚,是被投降派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对于这样一个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人,他的心绪又怎样能安定下来呢!学生们也学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诗句。同样这首诗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风俗的赞赏,同时隐约透露出被排挤打击报国无门,“志士凄凉闲处老”的愤慨之情。附:病起(节选)陆游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七、回顾过去:小学时候学过的《己亥杂诗》。引入今天新授内容《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运。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他二十七岁中举,却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尔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县那样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经营,千方百计留在朝中,但始终沉顿下僚,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从施展。四十八岁时,只好放弃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本意吧。纵观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八、作业:
背诵《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