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注意节奏:2---2--32---2--3押ao韵偶句押韵
抓关键字,赏析首联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你能体会作者的心境么?首联点出时间和地点。“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抓关键字,赏析首联诗句中的“催”和“寒”如何理解?(提示炼字步骤:释义+表达效果)“催”,催促,形象写出夜长昼短,时光易逝,传达出人生短促,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寒”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写出了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抓意象,赏析颔联这一联是全诗的名句。请问其写景有什么特点?(6分)首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试听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知人论世,赏析颈联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野哭千家闻战伐补充注释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赏析要点
写作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苏源明、李白、严武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夷歌数处起渔樵是什么造成了自己晚年仍在漂泊沦落?正如诗人此前所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而“夷歌”正是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所以诗人此时听到“渔樵”们所唱的“夷歌”应有处边地之远、思故都之深、无处是归所的漂泊沦落之痛。正是上句所说的,同样引起“野哭千家”的“战伐”。这样一来,上下两句,相辅相成,共同咏叹出诗人的悲慨!以意逆志,赏析颈联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识别典故尾联补充注释卧龙:诸葛亮——忠臣跃马:公孙述——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音书:书信赏析要点用典。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复习旧知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名片姓名简历成就著有其诗风评价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孟浩然集》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夜归鹿门歌
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置身诗境——诵读思考:诗歌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置身诗境——抓意象特征思考:诗歌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钟声渡头月亮烟树岩扉松径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置身诗境——联想、想象思考1: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思考2: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缘景明情——把握意境,分析情感世俗的喧嚣世人回家钟声的悠然我归鹿门两种归途两种选择对比潇洒超脱归心似箭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形象钟声渡头山寺的超然僻静世俗的杂乱喧嚣悠然人声嘈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小结:黄昏江景图景物的特点隐逸志趣不慕荣利淡泊平静神情:情怀:闲望沉思
缘景明情现景呈现诗中所绘之景析景分析特点摹形描摹形象溯情推求感情
月夜山景图——自主鉴赏方案1、诵读体会2、找出意象,并概括意象的特征3、解读诗句,点明意境(一个词)4、展开联想,分析诗人的形象(神情、情感)
自主鉴赏——找出意象,概括意象的特征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
自主鉴赏——解读诗句,点明意境鹿门山的树木本来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静景寂静
自主鉴赏——展开联想,分析诗人的形象神情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欣喜沉醉迷恋
能力提升——分析诗歌主旨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诗中所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课堂学习小结诗歌不是简单的议论和抒情,必须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来言志来抒情,欣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更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B、三、四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C、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表现出自己对尘世生活的留恋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及由此造成的内心矛盾。D、本诗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C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之情。“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意,流露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景中有情,移情及物,言外有意。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黄昏野外的秋景图。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悲苦。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