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工业园区信义学校赵凯【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内容】 精读、品读,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奠定情感基调 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二、走进开头,读文引发质疑 1、自由读第一段,体会“不可估量”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圆明园被谁毁了?被怎样毁掉了?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掉?圆明园被毁之前是什么样的?) 三、学习结尾,感受被毁之耻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最让你触目惊心的词语。 2.听了这段文字的朗读,你了解了什么?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践踏、毁掉的;) 3.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掠、搬、毁、烧”) 4.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凡是、统统、任意、毁掉、连烧、笼罩……)带着你此时的感情,齐读——1860年10月6日…… 四、昔日辉煌,更添被毁之痛 1.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会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愤恨,那么大的怒火? 2.一边读,一边思考,要静心、专心读书。 3.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到几个“有”?(7个) 4、.指名读带“有”的句子 出示:“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 5.
是啊,这是一座多么美妙、神奇的圆明园!当我们漫步园内——学生接读:“有如漫步在天南海北……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我们又怎能不惊叹,圆明园是——(出示大投影)“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6.引读,有……也有……;有……也有……;是……,如……还有……;园中不仅有……还有……”(10分钟) 7.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齐读“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请用自己能想到的词语来形容。 五、美毁对比,拓展引发深思 1.是啊,多么恢弘,多么美好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去了,毁掉了……圆明园里,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缓缓擦去板书,只留淡淡的痕迹) 圆明园的毁灭是——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看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谁说?是将铁蹄踏进圆明园的英法联军,还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或者,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不可估量不可估量举世闻名奇珍异宝珍贵文物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案例反思
1、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理解教材。现在专家一再呼吁老师们,语文课要讲得有大气,要放得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广。 2、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是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满着生命的感动,负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教师要善于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力争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