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宁夏育才中学江佳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材分析:本课出自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的第一首诗,学习这些诗,就是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学情分析:育才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山区学生在普通话比他们好的银川同学面前特别不喜欢开口,而诗歌学习离开朗读就会索然无味,所以一定要他们在课堂上读诗谈见解,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其次,诗歌鉴赏的重点是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所以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篇入题,板书课题,了解作者1.你对孟浩然有什么印象?(1分钟)2.你能说出有关孟浩然的哪些信息?(2分钟)3.提出本单元主题: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分钟)(刚刚我们了解了孟浩然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来赏析孟浩然的一首诗歌《夜归鹿门歌》)二、朗读感知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请同学们齐读诗歌。(1分钟)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的所见所闻)(2分钟)3、字词讲解 (1分钟)4.请一个学生读(1分钟)5.男女生轮读(1分钟)三、赏析诗歌,探寻诗人写作思路1.从题目入手,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1分钟)2.鹿门是什么地方?作者在什么时间归?归鹿门的路上安静不安静?为什么?(1分钟)
3.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学生一起回答)(2分钟)(学生如有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4.你从三四句中读出来了作者什么样的想法?用具体的句子说明。(5分钟)5.你能肯定诗人喜欢隐居生活吗?隐居生活舒服吗?请找出理由。(3分钟)6.“日照开烟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景?你能描绘出来吗?(1分钟)7.“忽”字写出来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分钟)8.齐读最后两句,“长寂寥”是什么意思?小结诗歌主旨。(2分钟)(小结:同学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上本节课的重点。)四、缘情明景我们刚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从诗歌的内容对作者的感情进行了把握。另外再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把握。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这种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2分钟)1.概括本诗意境。2.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五、再读感悟,体会诗人情感,当堂背诵。(3分钟)六、比较阅读(9分钟)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七、板书设计村民归家幽人独行喧闹对比静谧以动衬静隐居生活---清幽、自在、悠闲教学设计说明:在我设计的这一份《夜归鹿门歌》的教案当中,我非常注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具体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体现。首先在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方面,我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累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诗歌赏析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在诗歌的赏析部分,我强调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意象是把握诗歌的重要部分,所以对这个知识点我们教学过程是应该重视和加以落实的。明确本首诗歌的意象“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也注意到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所以改进,不再
是由老师介绍,然后学生记下来即可,而是注重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的提高,以及在“意象”这一知识点落实情况的检查。然后才入手本节课程的重点:用“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对本首诗歌进行意境和情感上的赏析。如果教学环节紧紧止步于此,我认为还不远远不够,所以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知识迁移”。过程与方法的处理上,我选择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快课堂的授课节奏,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并将文字、图片和声音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学生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和老师角色的合理分配,既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注重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和体会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由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和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的对比,然后通过诗题的“归”从而明确诗人的归隐之心,归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