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说课稿中于H一、说教材《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屮诗歌部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是我们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便是如此。此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二、说学生经过必修教材1-5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学习训练,高二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应该已经基本上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木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为此,我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的诵读提示去诵读诗歌;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2、把握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实际,运用较为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生成知识。六、说教学过程教学(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來,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卅界吧。(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1)、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同学间相互补充。(2)、多媒体课件展示。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牛居住在襄阳城南觇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觇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z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HI园村居生活的。诗屮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
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2、背景介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觇山附近,汉江四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观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觇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三)、诗歌朗读①、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字咅与节奏。②、指名学生朗读诗歌。③、全班同学齐读诗歌。④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并交流。(四)、诗歌鉴赏。(一)、思考:诗歌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这段归途可分为哪两幅图景呢?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明确:全诗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写了两幅画面:黄昏江景图和月夜山景图。画面一“黄昏江景图”分析。1、学生分析画面一中的意象特点及作者情感并交流。2、教师引导并明确。明确:钟声这个意象写出了山寺的超然僻静,渡头写出了世俗的杂乱嘖嚣,通过山寺和渡头及作者和归人的对比写岀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画面二“月夜山景图”分析。1、学生分析画而二中的意彖特点及作者情感并交流。2、教师引导并明确。明确:画面二中写了朦胧的树影、皎洁清冷的刀光、幽深僻静的岩扉和清幽寂寥的松径,通过这些环境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沉迷于自然美景的隐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二)、主旨探究。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在写什么?(可知人论世或结合其诗歌分析他的归隐和陶渊明的归隐是否相同。)学生冋答,教师引导明确。明确: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五)、高考链接。(一)、分析“意境”型试题,诗歌鉴赏规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题步骤:1•描绘诗屮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主要景物。(意象)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一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
(二)、示例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康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这几句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答题步骤和方法。(三)、实战演练。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來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1、学牛讨论并交流答案。2、教师引导并明确。(见多媒体课件。)(六)、教师小结诗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了一起,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意境恬淡而优美。七、板书设计黄昏江景图:钟声渡头月夜山景图:树影月光岩扉松径